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已届耄耋的闻玉梅院士依然忙碌在教学岗位 培养的学生青出于蓝而...

2018-09-04     阅读量:26

原标题:已届耄耋的闻玉梅院士依然忙碌在教学岗位 培养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已届耄耋的闻玉梅院士依然忙碌在教学岗位

  大学还没正式开学,但是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校区复星楼里,闻玉梅院士已经忙碌了一上午。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她的肖像画,旁边写着“博学明智,医路伴行”,那是四年前,基础医学部学生们送给老师的礼物。“我特别喜欢。”闻玉梅说。这位医学微生物学领域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已届耄耋之年却依然耕耘在科研与教学的第一线。“人们常说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我更愿意用火炬来做比,因为这份光亮是可以被传递、延续的。而这也是作为老师最幸福的所在。”

  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老师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其中,老师对你的培养,一辈子很难忘记。”当被问及为师之道,这位在科研教学领域躬耕60多年的专家,却先说起三位对自己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师长。“二医大的余老师是引领我走进学术之门的人。”闻玉梅至今记得,当时余老师给初涉微生物学的自己,出了一道怪题:重复一个1911年的经典实验,用马的血清致敏豚鼠。当许多人理所当然地探究最前沿领域时,这位老师却鼓励学生通过重复几十年前的实验,学会独立思考、寻找资料、配置实验用品。成长就在这点滴间。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谢少文教授,同样对闻玉梅影响深远。“谢老师特别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有一次谢少文带着她到长春和哈尔滨出差,结束后问她两个城市有什么不同。闻玉梅只顾着课题,一时语塞。谢少文说,做研究,就该注重观察,时时思考。为了提高思维敏捷度,谢少文还专门带着她每天打乒乓。

  闻玉梅更忘不了自己在原上海医学院的导师、我国现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重要奠基人林飞卿教授。改革开放后,当闻玉梅第一次出国交流三个月后回校,学校让她担任微生物教研室主任。此时正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来访学邀请,而学校的工作又放不下。为难之际,已年过七十、退休多年的林老先生站出来说:“闻玉梅需要在国外的研究环境再多呆一段时间,这一年的主任,我来做。”

  “教研室主任是费神的工作,林老师对青年学生的爱护,我永远记在心间。”闻玉梅说,“这三位先生的教导使我受益终身,更让我觉得,成为一位好老师,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学生心中都有火种”

  依然在教学的闻玉梅也感受着作为老师的其乐无穷。“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颗火种,就看你怎么把它点燃。”她说,“发挥他们所长,看到年轻人超过你,这辈子就够了。”

  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林旭是闻玉梅的博士生。很少有人知道,这师生缘分差点结不上。原来考试那天,林旭笔试拿了第一名,可面试时,问什么都不开口。闻老师说,“你跟着我不合适,这样吧,你再想想。”林旭也耿直,想了想说,“我想好了,我哪儿也不去,就想在您这里。”林旭进校后,闻玉梅不放心,前三个月,每个星期都盯着他的实验数据,发现他都做得很好。后来才知道,小林表达能力比较差,考试当天又拉肚子,所以状态雪上加霜。从那之后,专业里每逢要政治学习或是需要学生发言,闻玉梅都“逼着”林旭上,“你不习惯跟大家沟通,讲话有口音,就更应该多讲、多交流。”闻玉梅觉得,做学问,表达也是重要素质之一。她更用自己的故事来“以身作则”:“当年我的导师也给我规定,听讲座必须提问。”如今,林旭已经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一直从事病原微生物及肿瘤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7项。

  点亮青年心中火种,只有用老师心头的火。在闻玉梅看来,这份师道传承力量巨大。年轻时,她去伦敦参加世界卫生组织邀请的交流项目三个月,连伦敦塔都没上去,只因为要省下4英镑的门票钱。就这样,外汇积少成多,最后闻玉梅为学校实验室买回了急需的低温冰箱和转盘式幻灯机。十多年后,她的学生出国访学时,同样背回了急需的设备。

  “老师,我记得您当时为我这么做的,所以现在我也想这么做。”复旦大学教授袁正宏刚留校时,是闻玉梅帮助其争取了宿舍。如今,当发现了研发能力很强的青年好苗子海外归来一时没地方落脚时,袁正宏自己先出钱,让他们在酒店先住下。听了学生这席话,闻玉梅非常感动:“那一刻,我的心情难以表达。你培养了人,看着他们成才,而且他们做得比你更好、发扬光大,这时候你会觉得,当老师真的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