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中国院士馆

吴自良

(1917.12.25~2008.05.24),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50年代他研究苏联汽车用钢40X的代用品,以锰、钼代铬成功,对我国合金钢体系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60年代领导研制成功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为原子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后又指导开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材料的品质因素以及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氧的扩散行为和作用的研究。

  • 1

    童心未泯的蝈蝈专家

    “自助者,天助之。”吴自良把这句话送给他的学生,也把这句话带到了他科研、从教、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中的自助,正造就了吴自良“童心未泯的蝈蝈专家”之名。1
  • 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吴自良属蛇,离马年只差二十几天。他说:“我更愿意自己属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晚年,他还投入到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氧的扩散行为等的研究中。住院期间,只要学生去看望他,他都要求学生提供文献资料、希望组织人员继续进行住院前的科研……<imgstyle="border-left-width:0px;border-right-width:0px;border-bottom-width:0px;border-top-width:0px"alt=
  • 3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核心部件“甲种分离膜”

    在吴自良一生的科研之路当中,研制核浓缩元件“甲种分离膜”的经历让他倍感光荣。“两弹一星”的研制,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吴自良正式这项浩大工程中的一员。1956年,国家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第一个远景规划的时候,部署了原子弹的研发任务。研究原子弹,是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抵御帝国主义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核讹诈、核垄断的有效途径。原子弹的研制初期,中国得到了苏联在技术方面的部分援助。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相关技术专家,就这样,研制原子弹的重要任务,更多地落在了包括吴自良在内的中国科学家们的身上。在国家
  • 4

    身处异国为祖国埋头苦读,历经坎坷回国建设

    1944—1948年,吴自良在卡内基理工大学当研究生,师从X射线晶体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C.S.Barett)教授和物理学家斯莫落柯夫斯基(R.Smoluchowski)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远赴世界顶尖级的学校学习该校最具领先水平的冶金专业,吴自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知道,在卡内基理工学院学习,肩上的任务并不轻松,由于自己当年在北洋大学学习矿冶学科的时间不长,基础薄弱,把专业学好并有所建树并非易事。因此,他比别人花更多的精力,埋头苦读,悉心钻研物理冶金的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心中明白,只有掌握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将来才能为祖国多做贡献。<
  • 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人生格言

    吴自良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后做过律师。吴自良排行第七,是家中最小的一员。取名“自良”,寓意通过自强不息成为贤良方正之人。受书香门第家风的影响,吴自良自幼在家读私塾,年幼的他聪颖好学,对于文章诗书不限于朗读背诵,而有自己的偏好和思考。一日上课随先生诵读,几个字映入眼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一下子喜欢上了这句话,心里默默地诵读。不知是这句话的大
  • 6

    解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科研故事

    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创造了无数奇迹。但由于这些工作大多属于“绝密”级别,因此背后的故事也多数鲜为人知。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带领团队攻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历程,就是其中一则神秘的传奇。“天”降大任所谓的原子弹“心脏”,是一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时,也带走了绝密级别的分离元件技术资料。面对国际封锁,毛主席表示中国一定要下决心搞出原子弹,而这项甲种分离膜的攻关任务,是由周总理亲自抓的国家绝密项目。最初,这一项目被交给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上海微系统所)、沈阳金属所、复旦大学和北京原子能所4家单位,但不久后发现,由于4家单位力量分散、工作重复妨碍了研制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