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先生曾经回顾自己的大半生,他认为人生在世就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使祖国强大就是师昌绪的人生观。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以前常常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在忙碌,他衣着素朴头发脱落殆尽,但却总是一幅乐呵呵的样子,他就是师昌绪,90岁的时候他一年出差十几趟,从不睡午觉。早几年他是这样,再早点是这样,而年轻时则是这样,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说他样子一天一变,可是他的人生观对待科学事业的态度和带人处事的原则却像三角形的三条边固定下来永不变形。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师昌绪:“我是(在)中国长大的,(在)农村长大的,小的时候受日本侵略,因此觉得中国必须要强大起来,否则的话这个局面改变不了。”
师昌绪1948年赴美国留学,他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用真空冶炼提金子,念博士的时候做的是三元足化合物象图,这是后来半导体发展所必须的,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三年,研究超高强度钢用在飞机起落架。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师昌绪:“用我那个论文发展出了一个钢叫300M,现在我们所有的歼击机都是用的300M。”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朝鲜战场上失利的美国认为中国力量不可忽视,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是当时35位被美国控制的学者之一,可是他怀着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坚持与美国当局进行抗争。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师昌绪:“我报纸上登的要回国,我那个大教授看到我就找我问我,他说你为什么要回国啊,我们麻省理工学院你嫌位子低啊还是钱少啊,我说什么都不是,我说你美国像我这样的人多得很,我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中国刚建立需要我,这是一。第二中国人最讲究孝道,我家有年老的父母,而且我还没有娶妻。”
1955年35岁的师昌绪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支撑他的信念只有一条。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师昌绪:“人生观定了以后,它就永远不会变,我的人生观就是要使祖国强大。”
回国后的师昌绪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他研究的是材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是基础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但是当你想制造飞得更快性能更好的飞机,想建三峡工程宝钢西气东输,油气田开发核电站选址时,什么材料能用什么材料不能用,你就一定会想到师昌绪,一定会对师昌绪杰出的成就肃然起敬。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师昌绪:“材料必须要先行,我们现在实际上我要什么材料然后再去研制,这个来不及的,也不会太稳定,所以必须先研(制)材料,然后形成一个体系,设计者再去采用。”
师昌绪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他解决了真空冶炼和筑造技术问题,创新的空心叶片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国际材料学会联合会授予他实用材料创新奖,该奖项授予国际公认的原始创新与首次发现者,并且这个发现造福于人类。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研究所原所长李依依:“他能够急国家之所急,比如国家特别需要,温度提高100度的高温合金,他就到处去查一些资料,完了以后找一些情况(资料)组织一个团队,最后攻关拿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秘书长袁海波:“比方说腐蚀数据的积累,当时基金委有不同的认识,觉得不是基础科学的研究不应该管,但是师老从战略的高度,这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国家必须抓,后来的三峡大坝建设证明了我们抓下来才有了这些土壤里面的腐蚀数据作为支撑,三峡大坝的建设才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