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道培院士荣获国际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杰出服务贡献奖
2016-02-23
央广网搜索
阅读量:117
由于陆道培院士开创了中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并不断推动其发展,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以不断改善患者的生存,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骨髓移植登记,参与创立中华骨髓库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脐血库,培养了一大批从事造血干细胞的骨干,积极参加区域及国际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的临床研究并发表论文,他因此荣获CIBMTR2016年杰出服务贡献奖。陆道培院士在颁奖典礼现场领奖2016年2月20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美国骨髓移植学会与CIBMTR的联席会议上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由CIBMTR的负责人MaryM.Horowitz教授和PaulJ.Martin教授为陆院士颁奖。陆院士发表获奖感言,感谢CIBMTR对他工作的肯定,感谢所有对他事业发展给与支持和帮助的人士。许多中外专家纷纷向陆院士表示祝贺,一致认为他获此殊荣实至名归。获奖奖牌陆院士早在1964年率先在亚洲开展骨髓移植,采用双胞胎姐姐的骨髓成功救治了一位22岁身患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士,该患者从此健康生活至今,是国际上骨髓移植后生存最长的病例之一。陆道培院士在颁奖典礼现场演讲1981年陆院士创建了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并任所长,并于同年成功完成中国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该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无病生存至今。由于中国同胞兄弟姐妹供者的短缺,早期骨髓库尚未建立,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陆院士先后采用多种尝试致力于改善亲属间HLA配型不完全相合的移植结果并取得一定的成功。上世纪90年代陆院士积极呼吁建立中华骨髓库,宣传成立骨髓库的必要性,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治疗疾病和对捐献者健康无损的知识,建立了中国最初的非血缘供者登记。后来政府予以经费支持,中华骨髓库才得到迅速的发展。道培团队代表在会议现场与外国专家合影1997年陆院士建立了首个中国大陆的脐带血库――北京脐血库,并于2000年首先成功开展成人双份脐带血移植,为亟需移植的患者开辟了又一个造血干细胞的来源。自2002年陆院士采用独创的GIAC方案开展亲属间HLA半相同移植取得巨大成功,其半相同移植与同胞相合移植的结果相似,该项临床结果发表在血液学领域著名的杂志《Blood》上。该方案已被国内大多数医院所采用,一些国外的医院也尝试采用此方案进行半相同移植,均取得相似的结果。由于这项成果使我国半相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陆院士先后举办学习班,大型国家级及国际学术会议,大量接受进修医生,培养了众多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骨干,为中国大陆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7年他倡导成立了中华造血干细胞移植学会(CSBMT),是大陆、香港和台湾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非政府学术组织,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促进华人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发展。他曾长期担任亚太骨髓移植学会(APBMT)执委会委员。他积极参与区域与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学术组织的活动并联合发表论文。会议现场颁奖现场对陆道培院士的介绍陆道培院士不仅是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奠基人以及不断推动者,而且对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陈嘉庚医药科学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CIBMTR与全球众多的学术组织合作,致力于促进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的发展及相关研究,从而提高成千上万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其生活质量,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数据统计及研究的学术组织。陆道培院士颁奖通知的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