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一生求索 “髓”缘济世——追忆我国骨髓移植事业奠基人陆道培

2025-04-24   科技日报   阅读量:33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不久前,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这一生,躬耕杏林,直到生命的终点。

    从成功完成亚洲首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到参与创建中华骨髓库,再到主导创建脐带血库……陆道培为我国血液病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的辞世是我国医学界、教育界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完成亚洲首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

    陆道培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医学世家,对于行医,他从小耳濡目染。17岁那年,陆道培考入原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自此开启了70多年的从医生涯。

    1957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内科血液病专业组,陆道培任住院医师。当时医疗条件很差,没有液氮罐和存放血样的盒子。陆道培就去找做簸箕的老人定制盒子,又找朋友帮忙制作液氮罐。

    当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专业组擅长救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治疗结果并不理想。为了治疗这部分患者,年轻的陆道培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

    陆道培敢想,也敢干。他把自己的办公室改建成移植病房,从设计骨髓移植针头开始钻研,研读大量文献资料,认真总结每个病例,为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点点开路。

    这是一条注定艰难的路。“那个时候很多血液病人都觉得没希望了。我晚上十一二点还在病房里,他们鼻子出血了,我给他们堵。用完的玻璃片自己刷,现在不可想象了。”陆道培生前接受采访时说。

    陆道培为患者开辟了一条生路。

    1964年1月27日,18岁的张秋兰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才能延续生命。张秋兰的孪生妹妹是骨髓供者,但她正身怀六甲,医生只能按最小量抽取骨髓。

    

    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陆道培没有退缩。他凭借多年积累,成功为张秋兰进行了骨髓移植。这是亚洲首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创造了当时两项骨髓移植世界纪录——骨髓供者为孕妇,移植有核细胞的数量最少。

1992年,张秋兰和美国另一位同类患者的治疗过程被收入世界《临床移植年鉴》。

    陆道培的女儿陆佩华回忆,当时有人觉得,父亲骨髓移植的探索对病人来说太冒险:“但其实他比谁都爱护自己的病人,每一项研究放到患者身上前,都要做周密万全的准备。”

    推动建立中华脊髓库

    从当上血液病医师那天起,陆道培就有一个梦想——在有生之年攻克白血病。

    为了这个梦想,陆道培争分夺秒地学习。一有空,他就研读白血病、遗传学、免疫学、实验血液学等书籍。

    “做科学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关键是要有吃苦精神;培养专注力,比别人加倍努力。再加上多实践,多思考,多读书,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陆道培说。

    通过持续努力,陆道培不断向梦想靠近。1972年,陆道培带领血液组设计的联合化疗方案,使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逐渐上升到75%—80%。

    1991年,一位大学老师因白血病住进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位老师的学生向医生询问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陆道培告诉他们,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拯救白血病患者。不过,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就必须找到与患者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供者。无血缘关系的人,HLA相合的几率为万分之一到四百分之一,甚至更低。因此,必须建立数量庞大的骨髓供者资料库。

    学生们提议召开呼吁建立骨髓库的新闻发布会,以救助众多白血病患者。陆道培采纳了这一建议。

    在陆道培和同行的推动下,1992年3月,我国正式成立“中华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即“中华骨髓库”。为了宣传建立骨髓库的重要性,陆道培还带着学生到各个大学演讲,很多人受感召后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

    建立骨髓库后,约40%需要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可在骨髓库里找到相合供者,但仍有60%等待移植的患者找不到供者。

    为了治疗这部分患者,陆道培继续探索。1991年,陆道培等成功进行了亲缘HLA半相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为了解决移植不成功或移植后排异反应重的问题,陆道培先后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在体外将采集的干细胞去除一些T淋巴细胞,以此减少排异反应;用除病人和供者外的第三方细胞来减轻免疫反应等。

    1996年,为解决我国造血干细胞供者缺乏的困境,陆道培又率先自筹资金在北京建成了公用脐带血库。

    由于脐带血的细胞数有限,此前的脐带血移植多用于儿童。2000年,陆道培率先开展成人双份脐带血移植,为急需移植的成人患者开拓了造血干细胞的来源。

    做科研瞄准前沿但不“随大流”

    紧跟国际最新医学进展,永远保持清醒的判断,这是陆道培的学术坚守。

    1980年,陆道培在原卫生部的推荐下前往英国进修,此后他又自费到法国、德国、瑞士几个著名的骨髓移植和白血病诊治中心访问学习。

    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医疗差距,陆道培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中国也要搞异基因骨髓移植。

    当时,国外已有大量异基因骨髓移植资料,但陆道培没有直接照搬照抄。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放疗剂量,到避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用药策略,再到术后护士团队的护理方案,他和团队进行了大量改进和创新。

    有段时间,国际上普遍采用较强的骨髓移植预处理方案。这种方案复发率低,但毒性大,病人移植后的生存结果并不理想。后来,国际上减弱了骨髓移植预处理方案,虽然安全性提高了,但病人的复发率也随之上升。陆道培秉持“中庸”之道,使用兼顾有效和安全的方案,取得了很好效果。

    陆道培认为,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的医生,他们的经验也是摸索出来的,因此其制定的标准也要不断调整,我国医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要“随大流”。

    凭着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陆道培带领团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完成国内首例ABO主要血型不相合骨髓移植,完成国内首例超大体重成人双份非血缘脐带血移植,在国际上率先报道诱导免疫耐受的新技术……

    因为一系列卓越贡献,1996年陆道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授予陆道培杰出服务贡献奖,以表彰他为中国乃至全球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作为一名医学大家,陆道培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领域的杰出人才,其中不乏两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此前就曾师从陆道培。黄晓军说,老师用毕生的努力告诉他们,为了病人,就得“不破楼兰誓不还”。

    陆道培90多岁时,每天要坐在电脑前看看英文资料,了解国际血液病研究的最新进展。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晏成书屋”。晏成就是晚成的意思,陆道培用这个名字鼓励自己年纪大了也要努力工作。

    从黄浦江畔到燕山脚下,陆道培用93载春秋完成了另一种“生命移植”——将毕生学识植入医学长河,让仁心仁术在后来者的血脉中永续奔流。

责任编辑:翟冬冬

陆道培
中国工程院院士
血液病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