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专访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专家团队

2012-11-15   新华网搜索   阅读量:78

防护工程:打造未来战争“智能堡垒”——专访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专家团队赵杰余松林“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一次阐明了我国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强调要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防御是作战的基本类型之一。在信息化战争时代,砺剑与铸盾对打赢同等重要,尤其是在防护工程技术领域,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未来战场变被动为主动,就能使国家和人民在战时少受损失。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军事工程防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那么,应当如何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防护工程体系,让防护工程成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智能堡垒”?围绕这一话题,我们近日对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的有关专家进行了专访。连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秀敏总参某设计研究所所长许正凤总工程师吴向阳高级工程师刘宜平问:人类自诞生以来,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防护工程在人类战争史上是如何发展的呢?杨秀敏:防护工程的发展形式始终都与战争形态密切相关。冷兵器时代,防护工程主要是高筑墙、深挖壕,抵御步骑兵进攻。我国的万里长城就是一个典范。火药的发明,使战争进入了热兵器时代,炮台、堡垒等要塞式工程成为抵御枪炮进攻的防护手段。随着内燃机和其他机械兵器的出现,战争进入了机械化时代,永备工事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阵地工程体系成为迟滞和反击敌机械化进攻的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区,苏军依托阵地顽强抵抗,挫败了德军的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上世纪40年代,核技术和火箭技术逐步成熟,产生了具有巨大破坏力的远程核武器,使地下防护工程成为国防工程的主要形式,产生了抗核爆的深层地下坚固工程和地下指挥中心体系。防护层厚度400多米的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夏延山地下指挥中心,是这类工程的典型代表。问:为什么说信息化条件下的防护工程的意义更加重要?杨秀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进攻性武器杀伤威力成倍提高,这对作战指挥的稳定顺畅、武器装备效能的充分发挥,以及有生力量的生存安全构成了更加严重威胁,防护工程建设必须紧跟武器装备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不断发展。我国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未来战争对于我们而言,主要是防御作战,防护工程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武器装备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劣势,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弥补武器装备不足,完善国防防御体系,加紧防护技术研究、加快防护工程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