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朱光亚同彭桓武一道组织制定突破氢弹原理的工作大纲

2015-02-11   新华网搜索   阅读量:18

氢弹,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的威力大得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毛泽东主席曾说:“如果有氢弹、导弹,仗可能就打不起来,和平就更有把握了。原子弹要有,搞起来也不会多,吓吓人,壮壮胆⋯⋯还有3年才搞成氢弹,太慢了。”1965年1月23日,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经济建设长远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和苏联一直把氢弹技术作为核威慑的主要手段严加保密,我国的氢弹技术完全是靠自己的科学家在一片空白中艰难探索,攻克难关。1960年深秋,当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之时,二机部部长刘杰就开始考虑部署探索氢弹理论研究的工作。刘杰请副部长钱三强负责在原子能研究所组织黄祖洽、于敏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成立“轻核理论组”开始了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1965年1月,为了落实毛主席“氢弹也要快”的指示,二机部决定把黄祖洽、于敏等“轻核理论组”的31位科研人员携带着预先探索研究的所有成果和资料,调到了第九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九院,原为北京第九研究所)的理论部,与主战场会合,一起攻关。他们充分发扬技术民主,群策群力,1965年2月,在九院副院长朱光亚、彭桓武主持下,邓稼先、周光召等人制定了旨在突破氢弹技术的《氢弹科研大纲》。同年9月底,从未出国留学、被誉为“国产专家一号”的于敏,率领50余名科研人员到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运算速度为每秒5万次的J501计算机完成加强型原子弹优化设计的任务。经过大家连续奋战了100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计算与探索研究,于敏等人终于发现了氢弹实现自持聚变反应的关键物理因素和方法,并形成了一套从原理到结构的基本完整的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九院的科学家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陈能宽、邓稼先、周光召等,都认为于敏等人突破的氢弹原理设想方案从基本物理规律上判断是合理的,但也提出该设想方案因一系列技术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弄清楚,必须通过试验来逐步摸索解决,而且还要经过核试验的检验。大家建议力争在1966年底前后在铁塔上进行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从1966年初开始,在刘西尧、李觉的指导下,九院副院长吴际霖、朱光亚等立即组织全院理论、实验、设计、加工制造等方面的力量进行了长达11个月艰苦攻关,陆续取得了可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