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庄惟敏院士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赠言

2025-08-29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阅读量:145

各位研究生新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祝贺你们进入清华建筑学院,开启学术新篇!作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你们肩负着回应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前沿、推动学科进步、改善人居环境的使命。此刻,我想结合时代背景,分享几点作为老师的核心期盼。

一、 锤炼问题意识:研究的起点、深度与价值 

去年的开学典礼上我引用了爱因斯坦关于“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名言,它之所以被广泛共鸣,在于它揭示了突破认知边界的本质路径——提问是思想的引擎。在AI能提供海量答案的今天,提出具有洞察力、原创性和价值性的真问题,愈发成为人类智慧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研究生而言,精准定义研究问题,是决定研究深度与价值的关键基石。

当下建筑领域看似“问题饱和”,实则充满生机:技术驱动新议题的涌现,AI生成设计、智能建造、可持续材料、人机交互空间等,正在深刻影响建筑学科的知识构成、设计方法、与实践模式,催生大量基础性和应用性新课题;学科交叉拓展出新视角,建筑学与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材料学等学科的边界日益交融,交叉地带蕴藏着复杂且富有潜力的问题域;时代也需求呼唤新的方案,国家双碳目标、城市更新、韧性城市、健康建筑等重大战略,亟需更具创新性、系统性和落地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培养敏锐、深刻的“问题意识”是你们的首要任务。这要求你们洞察前沿与追踪动态,不仅要广泛阅读经典,更要掌握高效的信息检索、筛选与批判性评估能力,紧密追踪AI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潜力与实际边界,这个阶段或许将是你人生中读书最多的时段;要求你们立足需求与扎根实践,深刻理解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行业痛点,通过深入调研与实践参与,寻找研究的现实立足点与价值支点;要求你们跨界学习与融合思维,主动拥抱学科交叉,学习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论,在碰撞中识别和定义跨领域的复合型问题;要求你们勇于质疑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既有范式,探索“未被照亮”或“被忽视”的角落,在批判性思考中凝练核心问题。

在问题选择上硕士研究生应着重识别具有明确应用场景和现实价值的问题,聚焦于“如何更优解决”。研究需强调技术整合、方案优化、流程创新与落地潜力,培养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优秀的应用研究同样需要扎实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创新。而博士研究生则应致力于探索具有学科前沿性、理论深度和潜在开创性的根本性问题,追问“为何如此”与“未来可能”,深入分析AI等变革性技术对如空间认知、设计理论、价值体系等建筑学根基的深层影响与挑战,致力于提出原创性的概念、模型或解释框架。开创性研究同样需要考量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 聚焦时代使命:拥抱变革与深化责任

清华建筑人,当胸怀天下,着眼前沿,更要脚踏实地,肩负责任。当下同学们的研究,需特别关注以下内容。

第一是AI这一赋能工具与协作伙伴。AI是强大的工具和研究伙伴,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辅助空间生成、优化设计流程、拓展分析维度。我们的研究核心应聚焦工具赋能下的理论与方法演进,例如 AI如何辅助我们深化对空间性能、人因关系、设计逻辑的理解?其应用的理论基础与适用边界是什么?聚焦人机协同的新范式探索,例如如何构建互补、共生的人机协作模式?在追求算法效率的同时,如何保障并深化人文价值关怀、空间体验品质和文化表达?聚焦知识体系与教育的适应性调整,例如AI时代,建筑学核心知识、关键技能与教育模式应如何整合新技术、强化批判思维和伦理意识?必须同时关注AI应用的局限性、数据偏见、算法黑箱、伦理风险(如隐私、公平)及其对行业生态的潜在影响。

第二是技术与人本的深度交融。面对节能技术、智能系统等的应用,需深入研究技术指标与人的主观感知、行为模式、社会互动之间的涉及建筑技术、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交叉的复杂关联机制。警惕技术与理论、技术与人文的脱节,探索在技术革新浪潮中,如何批判性吸收全球经验,基于中国语境和实践,发展具有解释力和指导性的当代建筑理论与技术方法论,要区分方法(Methodology)与技巧(Skill)的差异,Methodology强调系统性思维,而非仅是Skill。

第三是文化传承与公共对话。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探索中国传统空间智慧、美学精神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生命力的理论话语。积极促进专业知识的公共传播与理解,搭建专业研究与公众需求、社会价值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这也是建筑评论、理论、公众参与方向的关键。

三、 明确定位:硕博研究的侧重与协同

硕士研究生研究的核心在于应用导向的创新。你们应致力于针对具体问题,整合知识、优化技术、创新流程,提出具有实践潜力的解决方案。利用AI等工具提升效率、验证方案、深化分析,产出如新方法、新流程、优化策略或设计导则等具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核心是培养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系统性能力和创新思维。

博士研究生研究的核心在于理论深度与原创贡献。你们应致力于探索学科前沿,挑战既有认知框架,建立新概念、新模型或新理论范式。深入剖析AI等变革力量对建筑学根基的冲击与重构可能,提出原创性的解释框架或前瞻性预见。产出应具有显著的理论深度、学科引领性和思想启发性,为未来开辟新路径。

同时各位同学要注意做到协同与互哺。应用研究与理论探索绝非割裂。扎实的应用研究需要理论指引和方法论支撑,而深刻的理论洞见往往源于对实践问题的深入观察和反思。清华丰富的多学科环境和研究平台,正是促进这种良性互动与协同创新的沃土。希望你们能积极跨越边界,在交流碰撞中激发更大潜能。

四、 拥抱过程:研究的磨砺、协作与成长

研究是探索未知的旅程,充满挑战、需要韧性,也蕴含发现与成长的喜悦。同学们要注意用研究驱动设计与理论,无论专硕还是学博,严谨、系统、透明的研究过程是高质量成果的基石。掌握并熟练运用适合你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至关重要。要善用平台,主动协作,清华强大的跨学科资源、顶尖的师资团队以及丰富的国际交流网络是你们的强大后盾,积极主动地寻求合作、参与研讨、拓宽学术视野,学会在团队中贡献与成长。要正视挑战,寻求支持,研究过程难免遇到瓶颈、挫折甚至失败,这是常态,也是成长的阶梯,学会管理压力,保持开放心态,勇于向导师、同学和学院寻求帮助与支持。要享受突破与贡献的喜悦,当跨学科灵感碰撞出火花,当关键难题被攻克,当你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创新方案、理论洞见还是发表的论文、会议报告)得到认可并为学科或实践带来积极影响时,那份源自深度思考、创造性工作和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将是你们学术生涯最珍贵的财富。

同学们,未来几年将是你们学术生涯的关键塑形期。面对AI浪潮与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时代,希望你们以精准定义的真问题为研究锚点,以回应时代需求与推动学科进步为内在动力,明确自身定位,深耕不辍,勇于探索,敢于担当。期待你们在清华的平台上,硕士研究生锤炼解决时代难题的“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博士研究生勇攀学科前沿的“思想高峰与理论深度”,最终交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清华、也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彩答卷

祝愿大家学业顺利,探索愉快,创造辉煌!

庄惟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筑策划与后评估、全过程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