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天津大学校报特稿】大学文化:马国馨院士建筑文化图书展专题

2024-04-17   天津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1059

马国馨院士建筑文化图书展在我校举行

马国馨建筑文化图书展开幕式

    本报讯3月20日,“马国馨:我的设计生涯——建筑文化图书展”系列活动开幕式在我校卫津路校区图书馆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马国馨出席开幕式并致答谢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土水建学部常委王建国代表学部在开幕上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庄惟敏出席了开幕式。我校党委书记杨贤金、校长金东寒在活动期间会见了与会嘉宾,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胡文平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欢主持开幕式。

书展开幕式上领导和嘉宾合影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路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张宇、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郭卫兵、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黄星元、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胡越、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张杰、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金磊及天津市规划协会、市委宣传部出版处、中国工程院土水建学部等单位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胡文平表示,马国馨建筑文化图书展在天大举办,既是中国建筑学界对天大建筑学科的认可,也是以马国馨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学人对天大的厚爱。他希望本次书展能成为天大与各位建筑界泰斗、大师、专家、学者加强交流与沟通的纽带,成为天大建筑学子汲取创作营养、激发创作灵感、树立建筑报国之志的平台,共同为新时代建筑学科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马国馨表示,感谢天大为本次书展的举行提供的支持,感谢天大出版社及与会专家学者。据悉,本次书展将展出马国馨院士多年来创作和参编的36本图书,其中有23本由天大出版社出版。这些图书从专业性的建筑论稿到回顾型的专著、文集、手绘集,种类丰富,成为建筑学人了解中外近现代建筑·建筑师·建筑事件的重要资源。本次书展也是国内以图书的形式展示建筑大师设计思想的“第一展”。马国馨表示,天大出版社严谨扎实的编辑作风、贴心高效的服务水平、简朴庄重的设计风格令他非常满意。据悉,马国馨院士后续的多部著作也将在天大出版社出版。

    开幕式上,崔愷院士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张宇也分别致辞。开幕式及观展后,我校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30余位专家学者交流了体会。当日下午,马国馨院士还做客我校“北洋大讲堂”,为天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本次书展是在天津大学、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水建学部指导下,由天津大学宣传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文物学会 20 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天大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天大图书馆主办,天大建筑学院、天大出版社韩振平工作室、磐石慧智(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编辑部承办。该展览将持续至4月25日。

    马国馨,1965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建院(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曾任总建筑师;2019 年退休,现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他1981—1983 年在日本丹下健三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所研修;1994年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荣获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2022 年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曾任中国科协常务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文物学会20 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会长。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等优秀作品是马国馨建筑创作生涯的代表作。

衷心感谢 勇担责任 不断传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马国馨

马国馨

    在天津大学办书展,对于我来说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天津大学在我心目中是一所非常重要的学校,其前身是北洋大学,学校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徐中老先生的主持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成绩非常突出,许多老前辈如沈天行先生、彭一刚先生、聂兰生先生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和天津大学出版社也有着20多年的渊源。这个开幕式和系列活动,与其说是对我这些书的展示,不如说是对天津大学出版社工作的一个检阅。天津大学出版社为我们建筑学界的学术出版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们帮助我出版了这么多部书,我直到今日才感到确实非常不容易。我曾接触了很多出版社,感觉出书还有一个经济效益问题。我的书要求很高,又是精装、又是彩色印刷,但印不了许多数量,对出版社来说没有多少经济效益。但是天大出版社却把出版我的书作为传承建筑历史、传播建筑文化的一种社会责任,令我感动。

    我在2000年60岁以后,就淡出建筑设计规划的一线了。建筑前辈吴良镛曾和我说,我们要给年轻人多创造点机会。吴先生还说,他的主要成果都是60岁以后作出的,这个时候也是收获的时候了。于是,我退休后就把自己过去的一些东西整理出来了。我已经出了30多本书,还希望能够在天大出版社接着出书,从我的计划上看,应该还有3本、5本、7本、8本……

感受卓越 汲取营养 激发灵感

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 胡文平

胡文平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今天,天津大学迎来了建筑领域诸位院士、大师、专家、学者,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亮丽的风景,“马国馨:我的设计生涯——建筑文化图书展”也将成为“天大·海棠季”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给中国建筑领域的专家学者、天大建筑学院师生、北洋园内的广大学子和天津的市民带来别样的感受。

    马国馨院士是我敬重的长者,虽然我们的专业领域不同,但马院士数十年潜心在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环境设计、建筑评论等领域不懈耕耘、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的精神,以及他留下的诸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优秀作品,创作出的丰富著作,都让我们感受到一位真正的建筑学人深厚的创作思想、卓越的设计成就和赤诚的人格魅力。

    天大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在建筑系创始人、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设计大师徐中先生等老一辈“大先生”的带领下,开创了天津大学建筑教育学科,经过彭一刚、聂兰生、胡德君等先生们的传承,成为了我国建筑教育重镇之一,结出了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崔愷、段进、周恺、李兴钢等校友都成为了我国建筑界的翘楚。马国馨建筑文化图书展在天大举办,既是中国建筑学界对天大建筑学科的认可,也是以马国馨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学人对天大的厚爱。

    希望本次书展能够成为天大与各位与会建筑界泰斗、大师、专家、学者加强交流与沟通的纽带,成为天大建筑学子汲取创作营养、激发创作灵感、树立建筑报国之志的平台。祝马国馨院士学术之树常青。

图书是普及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南大学教授 王建国

王建国 

    马国馨院士1965年参加工作,主持和负责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在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和关键性的问题,为工程顺利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在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环境设计、建筑评论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学术论文百余篇。

    马院士积极参与工程院和土、水、建学部的工作,于1998年至2002年任中国工程院土建水学部常委,2002年至2006年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2006年至2010年任中国工程院土水建学部副主任,为学部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1989年第一本著作《丹下健三》问世,至今马院士已出版了36本图书。这些图书汇成了马院士建筑文化学术思想的谱系,从专业的建筑论稿到回顾性的文集,从建筑人文的记忆到艺术素养造诣的多元。马院士出版的这些书籍,既是建筑学人的专业读物,更是普及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马院士文化书展放在母校感到光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崔愷

崔愷

    马院士的书展在天津大学图书馆举办,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我40年前在天大学习的时候,就是在这个图书馆读书的,几乎是每天都来占座位。工作之后,虽然也经常回到母校,但多数都是到学院去。所以在这个图书馆前面逗留这么长时间去观赏徐中先生的作品,我觉得也是一个特别难得的机会。

    马院士书展让我感触特别深,他在60岁以后出了这么多书,这是我没有意识到的。他的很多书我是读过的,因为马院士每次也都将书送给我们这些晚辈。

    我认真读了马院士出版的新书《南礼士路的回忆》,我觉得这不仅记载了马院士个人的成长经历,也记载了马院士所经历的重大工程以及首都建设的重大工程,都是具有档案性质的珍贵资料,我觉得非常难得。这也提醒我们,虽然我们日常工作确实比较忙碌,但也应该像马院士这样很细心地把点点滴滴的工程资料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史料。

    我代表天大学子,感谢马院士把他这么重要的一个文化展览放在我们的母校,我们感觉非常光荣。

传播好中国建筑界的建筑师精神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总建筑师 张宇

    张宇

    马国馨院士始终关注并践行着中国建筑师的自觉与自信。早在2004年,他在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长期间,代表中国建筑界向国际建筑师协会递交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单》,彰显了20世纪中国建筑作品的国际影响力。

    马国馨院士作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优秀代表,传承新中国和北京建院前辈建筑师的思想、精神及方法,同时积极培养后学,支持、培育、启迪众多北京建院内外的年轻建筑师,使他们成为设计骨干与中坚,其影响力享誉中外。

    马院士这次展出的36部图书,记载了自1989年至今的诸多耕耘历程,这里有讲述北京建院、行业前辈“人和事”的故事及他们的创作精神;有清华大学同窗的“班门弄斧集”多部系列;更有展现他修养的建筑艺术人生的诗词、篆刻、美术书画作品等。我感慨他的著作不仅包括建筑评论与建筑师理念,更多地在宣传曾经与他一起并肩设计团队中各专业的建筑师、工程师们,他的这些著作无疑是在为行业书写历史,留存精神财富,难能可贵。

构筑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

建筑文化和历史“碎片”

——建筑大家谈马国馨书展

    在3月20日召开的“马国馨:我的设计生涯——建筑文化图书展”座谈会上,一些建筑界知名专家学者畅谈了参观书展的感想及对马院士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的赞赏。

庄惟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庄惟敏:在参观书展中,我看到了马院士主编的《朝花夕拾——怀念应朝》(注:应朝,曾任原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总建筑师),非常有感触。这本书就是马院士和应朝的儿子应明主编的,里面大部分是应朝写的东西,应朝是马院士的同学。这本书最令我感动的是应朝给大学同学的书信选。这些书信超越了人们对一般同学朋友之间的书信的理解,其中既有学术探讨、又有设计交流,既有对现实的感慨、又有对生活的渴望。马院士为纪念应朝而出了这本书,在我心里,他不仅是一位建筑大师,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更是一位充满情怀和人性光芒的长者。

黄星元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黄星元:马院士设计了大量的国家重要标志性建筑,而今天我们祝贺他在建筑创作之外创作出版了大量的建筑实践、建筑理论研究、美学摄影和建筑人文出版物。我们翻阅这些书籍画册,享受到作者如何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细节生动、津津有味、身临其境。

    作为建筑学人,我们结合当时的场景开展建筑创作,其中的辛苦成果也体现出人生的智慧,使建筑创作成为一种趣味。马院士的图书告诉我们建筑创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既是工作又是生活,充满趣味。马院士同时感悟到现代建筑学的理性内核,也是大多数建筑师思维的方式。马院士坚持不懈的积累和对只言片语的保存,最终汇集成一本本著作,这些是令我非常感动和震惊的一件事情。

张杰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张杰:马院士说他的书写的是历史,是每个人的记忆碎片。我对这句话感触非常深,因为我是做建筑行业史学研究的。马院士用一本本著作,构筑了他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对于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历史的“碎片”。我们知道口述史在现代史学研究中非常重要。马院士没用口述史,而是自己把它写下来,所以开创了一种新的史学体。我也呼吁对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遗产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认真回味学习马院士的这些著作。

    路红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路红:听到马院士在开幕式上的发言,我很是感动。我一直认为,做到“四有”的人是最完美的人,有德有才、有情有趣。马院士在这“四有”方面确实是我们人生的楷模。马院士的思想一直没有与时代脱节,而且特别有趣味。他和夫人的感情也特别值得我敬佩。我觉得人的一生有事业,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同时还要有家庭,有一个圆满幸福的家庭。

    胡越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胡越:我和马院士是设计院的同事,刚去设计院的时候,就发现他带着一个特别破的塑料包,一直舍不得扔掉。那时我有一把吉他,当我离开马院士到其他地方工作时,准备把那把破吉他扔掉。马院士说别扔,我给你留着吧。现在我那把吉还在马院士的办公室里放着呢。他的办公室到处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后来我想,马院士是一位特别珍惜这种有时间记忆载体的人,他写了这么多书,是因为他积累了那么多的东西,他把中国的建筑史及我们这个行业的好多事儿都记了下来,特别有意义。

    本版图文由中国文物学会

    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提供

    (学生编辑 刘艺苗)

马国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筑学专家
金东寒
中国工程院院士
轮机工程专家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筑设计专家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专家
庄惟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筑策划与后评估、全过程咨询专家
  • 马国馨
  • 金东寒
  • 崔愷
  • 王建国
  • 庄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