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2025级的新生同学们、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衷心祝贺大家加入清华大学医学院这个多元、开放、充满可能的大家庭。无论你来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还是药学,无论你是刚踏入医学大门的本科生,还是即将深耕某一领域的硕博生,从今天起,我们便将在一条融合探索与使命至上的道路上共同前行。
医学的世界,既需要临床的敏锐与温度,也需要科研的深度与创新。今天,我想借用中医“望、闻、问、切”四字来谈一谈我们如何在美丽的清华园,既康养身心,同时也做好学问。
一、“望”:胸怀全局,鼓励交叉
中医之“望”,是观气色、察整体;而我们医学人的“望”,是视野的开阔与方向的判断。本科同学们,你们正处在积累知识、建立系统认知的关键阶段,不妨多了解不同学科是如何回应生命与健康之问的;而研究生同学们,你们在专业道路上已走向精深,更需时常抬头看路,在学科交叉处寻找新的生长点。
我所在的生物芯片领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集工程、生物、医学、数学、物理、化学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我们从微阵列芯片到微流控芯片最后一直到全集成的芯片实验室,把复杂的系统微缩于方寸之间,也正因为看得广、望得远,才让团队设计的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守护了百万新生儿免受致聋风险,让抗疫研发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芯片实验室为参加冬奥会的各国政要提供了仅需半小时的落地核酸防疫检,成为守护国门的一张亮丽名片。所以,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都请把目光放远——在更广阔的场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与职业坐标。
二、“闻”:倾听真实需求,从现场找问题
“闻”,是听声息、辨诉求。对我们而言,是聆听临床的呼声、产业的动向和患者的期待。临床医学的同学,你们将来直面病患,是医学之大爱流向病人的“终端”;而从事基础医学、药学、医工的同学,你们的工作是支撑临床救死扶伤的“源头”。彼此之间,尤其需要倾听与对话。多走进医院、接触患者、参与会诊;也多走进实验室、企业、科技展会,了解技术和产品的最新进展——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培养出捕捉真问题的嗅觉。
正如我带领团队所开展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之所以能引领方向,正是因为我们听到了中医药现代化中“守正创新”的真切需求,由此构建了“分子本草”这一技术平台,借助AI并用其所产生的10亿级数据重新诠释传统智慧。真正的创新,从来都是源于对真实世界呼声的倾听。愿我们都学会“闻风而动”,把需求转化为课题,让研究回应现实。
三、“问”:追本问质,勇于否定自我
“问”,是中医探求病因的关键,也是科研走向深入的必需。本科阶段,你们要学会提问、主动发问,从“为什么这个病这样治?”到“这个病从何而来再到这个病如何干预如何防?”;而研究生同学,更需不断追问实验背后的机理、数据背后的逻辑、甚至自己假设的漏洞。科研不是重复操作,而是一场与未知的对话。只有问得彻底、问得犀利,才能逼近真理、建立真正的科学思维。不要害怕问题比答案多,不要畏惧推倒重来——因为你问到的那个“为什么”,或许正是创新的开始。
四、“切”:亲手实践,知行合一
“切”是切脉,是亲手感知、现场判断。医学是实践的科学,临床也好、科研也罢,都离不开亲自动手、认真操作、反复求证。本科同学要通过实验课、对真实世界、真实场景早接触、早了解;研究生则要在课题实施中打磨技术、优化流程、验证理论。不管是做芯片、养细胞、写代码、还是分析药物机制、解析病因——只有亲手“切”过,才知道何为可靠的数据、何为有意义的成果。“知行合一”,是让我们不止于想象,更成于行动。在真实的操作中校准认知,在一次次尝试中接近真理。
同学们,医学是一个跨越学科、贯穿理论与实践的广阔领域。我们循着不同的路径而来在此相遇,却共同面向人类生命健康的宏大命题。“望、闻、问、切”不仅是中医的智慧,也可以成为我们共通的科研行为与成长态度。而最终,我们要让所学落于实处,以术载道、以道驭术——这里的“道”,是守护每一个人健康的使命,是推动国家医药创新的责任;而“术”,是你我所练就的临床技能、工程方法、药学研究与科学洞察。
无论你将来站在手术台前、实验室里还是产业一线,愿你不忘爱护好自己的健康、跨界学习了解人文艺术和运动锻炼之法,调理好自己的身体、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愿你不忘互学-互望、不忘倾听、不忘追问、不忘亲手去“切脉”实操。让我们共同以现代科学之精神,努力践行望闻问切之精髓,做一批既能“仰望星空”、也能“切脉救人”的清华医学人,将学有所成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