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忧、不惑、不惧的人
——在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天伟
亲爱的新同学们,各位来宾、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在这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美好时节,我们欢聚在美丽的玉屏山下,共同迎接2025级本科新生加入北京化工大学这个大家庭。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向陪伴支持你们成长的父母、师长和亲友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周的九三阅兵振奋人心、扬我国威,曾经“钢少气多”,到如今“钢多气更多”,新一代国产现役武器装备集中亮相,钢铁洪流踏响大地。抚今追昔,“为有牺牲多壮志”,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纪念胜利,是为了开创美好未来。鉴往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国梦”。但是,“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美西方对我国打压遏制不遗余力,从贸易战到技术战无所不用其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勇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梦属于青年一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想必青春的你们从步入美丽的北化校园起,就满怀憧憬、未来可期。北京化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跑出了“百日建校”的北化速度,始终怀揣“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以化工为名、因化工而生、为化工而兴,积极用心用力“催化”广大师生与伟大时代发生“化学反应”,奋力书写“强国建设,北化有为”新篇章。希望大家即刻启程、向新出发,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争取做不忧、不惑、不惧的人。在此,我提三点期望,与大家共勉。
一、勤于修德
德乃立身之本,人无德不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君子进德修业,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德者,得也”,勤于修德方有“得”,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儒家看来,仁是“全德”之称,仁者爱人,仁者不忧。要成为能够行仁施爱的仁者,就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修德要立志报国,行稳致远。孙中山先生曾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翻开历史的长卷,无数先辈始终闪耀着忠诚、担当、奉献的光芒,永远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和前行的灯塔。民族英雄林则徐从小便立志“匡扶国家、济世救民”,后来坚定指挥“虎门销烟”可谓震惊中外、名垂青史,再到被贬流放始终保持心与祖国同在,用一生行动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铁血丹心。“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曾说“科学没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他用毕生所学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擎起了我们的飞天梦想,更是用“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彰显了“我忠于中国人民”的拳拳爱国之心。
修德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离我们最近的人,往往影响着自己的人生走向,与比你优秀的人为伍,你会逐渐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就如心理学上的“镜像效应”,人们在人际交往时会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而大学里最宝贵的资源,莫过于你们身边闪耀光芒、照亮彼此的同行者,你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别人的优点,坚持“吾日三省吾身”,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学们,“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要努力做不忧的仁者。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崇德向善、以德立身,不断以品德润身、以公德善心、以大德铸魂,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方向,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在心中高高飘扬。
二、善于学习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学习包括“学”和“习”,学重知,强调接受、吸收,“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习重行,强调练习、实践,“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当然,二者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温故而知新”。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可以实现认知飞跃,从而达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学习要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本科教育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独立思考是“成为自己”的前提,其本质在于对自己的判断负责。保持独立思考才能有效辨别信息真伪,深化知识理解,打破常规思维,最终形成独立见解,为自己照亮前行之路,让我们不随波逐流,不迷失自我。
学习要会提问,问题是“智力的发动机,它可以将好奇心转变成可控的提问”。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进而找到独立思路”。提问看似简单,其实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就如爱因斯坦所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于无疑处存疑,于有疑处解疑,进而想出新办法、好办法、真办法,推动问题得以解决,就会学到真本领,实现真创新。
同学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努力做不惑的智者。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学而不厌”、终身学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用心培养思考习惯,善于提出好问题,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就像哲学家笛卡尔寄语年轻人那样,“思考你所相信的,行动你所认同的。”
三、超越自我
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一瞬间,而是坚持梦想、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道德经》中讲:“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赢别人只是一时精彩,胜自己才能真正成长。人生如登山,只有不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生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恐惧和安逸。当我们勇敢离开舒适区,主动踏入充满挑战的“学习区”甚至“迷茫区”,就迈出了超越自我的第一步。人与人的差异就产生于业余时间之中,大家要多去积累课堂书本之外的“人生学分”,尝试新的实验,开展实地调研,参加各类竞赛……这些都将赋予你们突破前行、越来越好的力量。
超越要敢于创新。创新是超越之利器,任何创新均涉及改变,本质上就是对原有状态的“超越”,所谓“不革其旧,何以求新?”当然,创新可以是突破性、颠覆式的,完全破旧立新;也可以是局部性、渐进式的,整体有所进步,二者均是对过往的超越。历史告诫我们,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无情地淘汰。未来属于敢于创新、超越自我的人,大家要永葆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跨学科学习、团队化合作,进行思想碰撞、互相切磋,积极参加实验、实习、实践,不断尝试新事物、检验新想法、解决新问题,进而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超越要善用赋能。“赋能”一词源于管理学中的Empower,意思是赋予权利、资源或能力以增强个体或群体的自主性,包含赋予能力和激发潜能两层意思。简单说,赋能就是通过高人指点、团队协作或技术加持等,赋予和激发你拥有完成原本不能做到的能力,从而更好超越过去的自己。从古到今外部工具一直都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和放大器,人们需要合理利用工具迭代升级自身的认知和能力。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AI)和大语言模型(LLM)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启了高效便捷、自我超越的科技之门。青年一代要科学使用AI等赋能工具,让其成为自己学习、科研的智能伙伴和得力助手,让学习成长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但所有工具都不是万能的,无法完全代替人类进行思考和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清醒地“明辨于物”,切勿陷入“工具依赖症”。
同学们,“你的潜力无限,只要你愿意挖掘”,要努力做不惧的勇者。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勇敢走好创新突破的每一步,善于驾驭智能工具,并将其作为辅助手段和协作伙伴,找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平衡支点,始终保持不断超越自我的最佳状态,进而撬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同学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力奋斗。新征程上,你们每个人都是主角,希望大家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再次祝贺和欢迎你们选择北化、融入北化,衷心祝愿大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业有成,在北京化工大学度过一段精彩而难忘的大学时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