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承厚道初心,启医路新程——乔杰在北京大学医学部2025年开学典礼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25-09-04   北京大学医学部   阅读量:48

亲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家长们,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校友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这秋高气爽、充满希望的美丽季节,我们如约相聚在北京大学学院路38号的校园里,共同见证同学们迈步人生新征程,绘就人生新篇章。

    首先,我要代表北京大学,代表北大医学部,向2000多名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从此刻起,未名湖的波光将倒映你们求索的身影,医学科技楼的灯光将点亮你们理想的灯塔,北大医学正张开双臂,热情拥抱为医学梦想奔赴至此的你们。

     昨天,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当英姿勃发的人民军队昂首行进,我们为大国雄威而心潮澎湃,为民族复兴而壮志满怀。在这背后,有众多的支撑力量,最重要的之一,就是守护人民健康的人。我们北大医学人,不仅像昨天在天安门广场、在金水桥畔,作为医疗保障团队默默守护展示国威这一时刻的宁静与豪迈,同样会在日常守护人民健康,更会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无私奉献;会在民族强盛的道路上,创新引领,使命必达。

     从1912年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创立,到如今屹立于世界医学前沿的学术高地,北大医学113年的奋斗史,每一页都书写着与国家民族血脉相连的忠诚,镌刻着北医人的铁骨铮铮。在战火纷飞中,我们的校友,“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以医者之躯化身隐蔽战线的战士,在危急关头冒死传递情报保卫党中央安全,用智慧与胆魄守护革命火种;贺诚将军以医师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历尽艰辛,在苏区缺医少药的绝境中亲手创办红军第一所军医学校,从辗转征战到新中国成立,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全部智慧和心血。我们的老院长胡传揆教授不仅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皮肤病患者的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还捐献了他的遗骨作为我们人体解剖学的大体老师,至今静立于解剖楼,凝望后辈前行;医学系毕业生顾方舟教授为让中国孩子远离小儿麻痹症,刻苦研发疫苗,毅然亲身试药,一颗糖丸托起民族的未来;药学院毕业生屠呦呦先生从东晋《肘后备急方》中攫取灵感,让青蒿素成为拯救百万生命的东方礼物。他们所代表的,既是北医人悬壶济世、丹心报国的精神丰碑,更是中国医学百余年上下求索、勇攀高峰的生动缩影。

      刚刚发言的建六老师、乔雪老师和很多获得表彰的老师们都是在不同时期加入到北大医学的优秀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受教于此,奉献于此。我自己1981年幸运地成为北医的一分子,读书时受到生理学王志均院士、韩济生院士,免疫学陈慰峰院士等大师的课上熏陶,工作后由张丽珠教授、刘斌教授领进了生殖医学的殿堂。何其幸运,能从学士、硕士到博士,从学生、医生也变成先生,和团队在这里奋斗着、成长着,今年在这里已经是学习工作的第四十五个年头了。回头看走过的路,北医教会我们一代代学子和老师的,就是“明德为先、厚道为蕴、尚仁为本、出新为常”。这种精神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我们共同的灵魂底色,那就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仁心仁术守护山河安康。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选择踏入北大医学部的大门,就意味着你们选择了一条光荣而艰巨的道路。这条道路,承载着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永恒探索,寄托着亿万家庭对健康的殷切期盼,更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进入新时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期,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站在人生新起点,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我代表学校对大家提三点希望。

      一是胸怀“国之大者”,让理想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处扎根。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份守护生命、服务社会的崇高事业。

      两个月前,我们欢送了第十一批援藏医疗队员,在欢送会上,人民医院陈明老师的女儿说她要像妈妈一样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小姑娘稚嫩却坚定的话语,让我们无比动容。因为国家“组团式”医疗援藏十年来,215位北大医学人不畏艰苦、前赴后继,将优质医疗服务和先进管理理念根植于西藏大地,让北大医学人的担当闪耀在了雪域高原。而这份担当,更体现在服务国家需求、服务人民需要的日常行动中——“十四五”期间,我们的十家附属医院门急诊总人次从2021年的1970万攀升至2024年的2403万,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向社会交出的沉甸甸的健康答卷。

作为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奋斗的新生代,同学们,你们要认真思考,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无论未来是奋战临床一线、深耕科研沃土,还是扎根基层乡野,都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以青春之我引领未来,用实际行动诠释北大医学青年的责任担当。

      二是练就过硬本领,让青春在专精与博识的医路上成长。医学之路,始于“专”而成于“博”。“专”,是你们手中课本上的医学专科知识、实验技能,是你们医路攻坚克难时赖以依仗的坚实基础;而“博”,则是望向更辽阔世界的窗,是连接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桥梁。

      北大医学为你们铺设了纵横驰骋的成长赛道,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打破医学内部学科界限,让你们早期建立医学的整体观;“未来临床科学家”项目和基础医学博雅学堂班都将系统训练你们的科研素养和跨学科思维;刚刚结束的暑期,400多位导师向千余名本科生敞开实验室,正是希望大家能早接触科研、早拓展兴趣、早探索未知;医学创新交叉博士研究生招生专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创新交叉夏令营、数据互通的“IdeaLab”,都为研究生探索“医学+X”提供了诸多可能性;正在举行的北大医学首届大学生创新转化大赛,鼓励复合型团队参赛,把医学灵感转化为真正造福患者的方案。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希望大家珍惜求学时光,在北大医学的土壤里,既深耕专业、锤炼本领,又勇敢跨界、博采众长,成为破解复杂健康问题的“破壁者”和“造桥人”。

      三是厚植“仁心”根基,让生命在守护与奉献的航程中闪光。医学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仁心”是医者最深沉的精神底色,更是你们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从晋代杨泉“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的古训,到今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我们要永怀对生命的敬畏,常抱对病痛的悲悯,将患者的疾苦感同身受,视解除病痛为己任。我们的仁心仁爱,更要表现在攻坚克难上。今年公布的中华医学科技奖,北大医学牵头斩获10项奖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奖成果总数、一等奖项目数均创历史新高,全国排名第一。而北大科技创新年推动的,从“临床医学+X”到“医学+X”的战略升级,加强前沿布局,不仅是追求科技创新,更是为了让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守护人民健康的磅礴力量,那些突破性研究终将汇入“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

      同学们,这是一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医学之路从无坦途,我们靠奋斗创造了精彩的过去,还要靠奋斗开辟新的美好的未来。老师相信,在“明德厚道,尚仁出新”的办学精神引领下,你们必将成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民族复兴的波澜壮阔中,驶向属于北大医学人的星辰大海!  

     再过六天就是教师节了,让我们借此机会,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所有助力医学发展的老师们,祝福老师们节日快乐!桃李芬芳!

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给即将开启新篇章的自己加油、打气,再次祝贺自己成为北大医学人,祝福你们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前途远大!祝北大医学的明天更美好!

乔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生殖医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