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科协全委会 | 乔杰院士:医学科研新征程,如何跨越挑战抓机遇?

2025-02-21   中国科协之声   阅读量:46

    【全委会委员说】

    近日,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委会第九次会议在京召开。我们设置【全会委员说】专栏,今天推出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委员的专访。

人物简介


    乔杰,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殖医学专家,主要从事医学细胞生物学及生殖医学研究。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

    关于此次全会相关工作,尤其是小组会上的讨论,我有诸多深刻印象与个人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小组讨论中,委员们对这一年整体工作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大家备受鼓舞,认为在复杂形势下,各方做了大量工作,从科技引领、人才培养到基层科普教育,从行业学会、社团到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都在尽心尽力推进中国科学发展。

    会上关于科技新型举国体制的讨论,让我感触颇深。我所在的生殖医学专业领域,需从细胞、分子水平等方面研究,同样离不开举国体制的推动。

    在医学领域“四个面向”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一方面,需两端发力。

    一端是基础研究,借助生命科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推进,涵盖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新生物技术的研发;另一端是将诊断、治疗关口前移,从预防和大健康理念出发,在底层设计、具体布局和人才交叉融合凝聚等方面推进。

    只有国家从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从部委到一线各个层面,包括医院的临床医学、基础公共卫生、药学等多方面协同合作,才能守护好人民生命健康,可见举国体制至关重要。

    同时,自由探索同样关键。要让大家从不同角度发挥创新创造才能,尤其要给年轻人发挥想象力的机会,这是举国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在空间和机制上给予政策支撑助力其成长。

    从“十三五”开始,我国针对出生缺陷预防及健康问题给予科技专项支持,“十四五”时拓展至妇儿健康领域。如今“十四五”进入收官之年,十年间,该领域发展迅速,已切实走在国际前列。下一步需加速研究成果转化,积累科技成果,迈向世界顶尖,建成世界医学中心。曾几何时,医学中心由欧洲转至美国,如今美国在医学及生物技术领域仍处于领先,但我国发展迅猛,经过十年积累,未来前景广阔。

    近期,多家国际知名期刊关注中国科技发展,提及中国经济与科技进步,称除在AI领域领先世界诸多地方外,生物医学等领域也从跟跑转变为并跑甚至领跑,这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拼搏。这引出了在全会召开中,委员们讨论的话题:在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保持自信?

    科技自立自强与自信,源于积累、国家实力和未来工作。医学领域,我看到我们的自信不断增强。外部“卡脖子”,促使我们全链条补短板,长板也得以提升,推动各领域发展。医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持续推进,如生物样本库建设、多组学及大数据研究等。顶层设计、举国体制,加上爱国热情、经济发展、事业热爱和和谐社会,形成良好生态。这次会议强调科协作为群团组织,着力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助力生态、办实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结合行业特点立新功,不忧落后,愿为世界多贡献,让中华民族领先,也明白需更高要求和更多付出。

    作为中国科协副主席,新的一年,我期望机制体制上有突破。去年我在上海等地调研发现,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共享科技成果等方面,机制体制还需深入探索、理顺环节。科协要促进多部门合作、担责,这是未来重点。我希望2025年加快推进,让领先领域更快登上国际舞台,广结朋友,让世界了解中国,相互支持。

    关注科技工作者群体,学风与科研伦理建设至关重要。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对此我深有体会。

    科研伦理备受国际关注。2024年恰逢《赫尔辛基宣言》发表六十周年,该宣言主要针对医疗技术、新技术、新药物等实验参与者。此次,相关名词有重要改变,将“受试者”称作“PAT(Participant,参与者)”。事实上,科研人员是参与者,而受试者更是关键参与者与贡献者,我们理应尊重他们,携手推进对人类有益的技术、方法及各类研究。

    不仅是人类,动物模型等众多贡献者,同样需给予最高尊重与尽可能的保护,这是科研伦理的重要方面。

    从更广泛层面看,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底线、道德最高要求,以及国际共同遵守的规则,都是中国在发展中需逐步完善的。比如人工智能、细胞治疗等新技术,其发展对人类利弊并存。如何权衡利弊,中国需做更多工作,也需与世界加强分享和探讨。因此,这也是科协应投入更多精力开展的工作。

    AI对科研的促进及机遇,它也带来挑战。此前我留意到一些大学和机构出台了AI相关科研规范,我所在的北京大学也有相应举措。专家们对该领域讨论颇多,这些举措专业性强且具特点。

    AI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各有特殊规律。以疾病治疗为例,生命晚期时AI介入能提供诸多帮助,像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存在共性伦理问题。但各行各业讨论这些伦理问题的背景大不相同,因此,希望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国家管理人员以及法律和社会学专家,能花更多时间深入理解新技术。

    面对新技术,快速反应很关键。既要前瞻布局,又要及时了解情况并调整,不能阻碍新技术发展,也不能盲目推进。既要避免一味禁止亮红灯,又要在推进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防止造成重大损失。如今国家大力投入前沿科技,我们也有大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此时更需要懂行的监管,这至关重要。

    回首过去几年,有个值得尊敬的现象,即越来越多中国女科学家,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现出丰硕科研成果与亮点。身为女科学家,我对此深有感触。

    女科学家专委会开会讨论时,大家都认为在中国当女科学家很幸运。我们有平等机会拼搏,政策也给予支持。科研中,女性坚韧、包容、细心等特质发挥了独特作用。

    女科学家社会角色特殊,需扮演母亲、女儿等角色,因生理因素等在家庭中承担更多责任,从文化背景看,肩负的责任也更多,所以在职业成长中特别渴望得到更多支持。

    不过,我们也看到如今女科学家机会增多,很多人已身处能在科研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岗位。大家觉得工作中男女无显著差别,只是在某些特殊生活阶段,可能会对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我们期望从政策层面获得更多支持,坚信女科学家同样能顶起半边天。

    我担任《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副总编辑一职,深切意识到,一流科学期刊的建设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并需持之以恒推进的重要课题。

    科协在一流期刊建设上贡献良多,如去年的评选及此前长期的努力。一流期刊建设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专业队伍,既对科技前沿有敏锐洞察力,又能经历期刊成长的必要阶段。政策支持下,众多优秀科技成果亟待与世界分享,这就要求在数据存储、分析、分享及进一步使用等方面打造专业队伍,同时完善信息保护、伦理规范、法律原则等方面。

    当前,一流期刊建设已取得较好进展,但要达到世界前列水平尚需时日,我们需有耐心,做好“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

    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道路上,我深感庆幸,能于新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成长。去年底,国内某主流期刊将我评选为年度科学家,这份殊荣令我倍感欣喜,同时也让我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作为长期处于舆论聚光灯下的科学家,我认为科学家受大众和舆论关注度日益提升,彰显出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

    新中国成立七十余载,一路稳步前行。我在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成长,获得了良好的培养机会。我也亲眼见证了前辈们的无私奉献,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国家如今的繁荣。

    人们常说六零后是幸福的一代,我们吃过苦,更懂得幸福的珍贵,因而更应大力发扬科学家精神。

    前辈科学家们的榜样力量时刻激励着我们,如今我们已逐步成为中坚力量,年轻一代也关注着我们的成长以及我们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所以,我们理应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不负时代所托。

    策  划:王董瑞

    海报设计:袁    也

    访谈编辑:刘炎迅

    责  编:胡安妮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

乔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生殖医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