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 亮
复兴号列车风驰电掣般穿越秦岭隧道,述说着时代的速度;三峡大坝宛如钢铁巨龙横卧长江,以磅礴之势截断巫山云雨,拦洪补枯;一座座现代化新城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勾勒出城市发展的崭新天际线……
这些震撼人心的场景背后,离不开那位为祖国“开山辟路”,奉献毕生心血的长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工程爆破专家冯叔瑜。4月14日冯叔瑜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他的去世,是我国爆破学领域的一大损失。
胸怀大志 赴苏求学
1952年,新中国第一列留苏学生专列从北京发出,走了一个星期才到莫斯科。
在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后,冯叔瑜和同学们当天就换乘开往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的列车,前往苏联铁道运输工程学院,攻读铁道建筑施工专业。
为了早日学成回国,冯叔瑜刻苦学习。每次上课,他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认真听讲,用心记笔记,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个单词、每个语句。晚上自习时他会再整理一遍笔记,以加深记忆。
回忆留学生活,冯叔瑜觉得有苦也有乐。学习上的艰苦,他一点儿也不怕,留学4年,他几乎没有在零点以前睡过觉。冯叔瑜说,开始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学习生活上很艰苦,但苦过之后,甘甜自来,也便乐在其中了。
1954年暑假,冯叔瑜被派到工程一线实践。在一个叫科尔多克的露天煤矿工地,工人师傅带他去现场看施工爆破。这是冯叔瑜第一次接触爆破作业,他看到现场工人打一排炮眼,然后往炮眼里填入炸药,再依次点燃导火索,炮眼便依次爆炸,震落一地碎石或煤块。他的第一感觉是:这不简单!
小时候,冯叔瑜读《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了解到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可当苏联导师给同学们讲解爆破理论时,冯叔瑜才真正感觉到爆破原来是如此神奇,顿时兴趣盎然。
奇妙的爆破学理论令冯叔瑜眼界大开。他想起出国前参加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设现场打眼放炮的场面,更加感到爆破技术的实用。浓厚的兴趣为冯叔瑜日后钻研爆破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首建奇功 专注创新
1955年底,冯叔瑜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在苏联的4年学习回到祖国,立刻投身到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热潮中。他被留在原铁道部工程总局,与苏联爆破专家亚·依·齐齐金一起去鹰厦铁路和宝成铁路工地推广大爆破施工方法。
冯叔瑜大胆地将留学期间学到的苏联工程大爆破方法运用到鹰厦铁路建设中,经过现场测量计算、设计方案、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连续进行大爆破的施工方案。
铁路建设先后进行20多次大爆破,他坚持在现场亲自指导。最大的一次爆破发生在1956年4月,在分水岭南侧的3座山头上,铁道兵战士开凿出41条大爆破导坑和69个药室,装进了234吨炸药,起爆电线总长达7310米。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山动地摇,蘑菇云腾起。硝烟散后,80米高的山头平了,被掀翻的40多万立方米土石,填平了右侧的山谷。据统计,鹰厦铁路沿线116处大爆破工点,共爆破土石方310万立方米。短短两年,鹰厦铁路就全线建成通车了。
冯叔瑜在鹰厦铁路建设大爆破中首建奇功,不仅赢得原铁道部领导的赞扬,而且很快引起了国内工程界的关注。随后,他接到了一个更加艰巨的爆破任务——负责三峡水利工程的爆破工作。
1959年初,冯叔瑜任三峡爆破组组长,在河北邢台东川口设计了一次定向爆破筑坝的小型试验,预计填筑28米的堆石坝。因为是国内首次定向爆破筑坝,冯叔瑜对设计方案格外慎重,几经修改。最终,随着爆破堆起30多米高的大坝坝体,我国首次定向爆破取得圆满成功,冯叔瑜为定向爆破在我国的应用蹚出道路。
从实践到理论,冯叔瑜对定向爆破做了深入的专题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定向爆破筑坝的计算方法——体积平衡法。该方法在我国水电、矿山和交通部门堆筑水坝、尾矿坝和路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迄今为止我国采用定向爆破筑坝的数量在国际上位居前列,这也成为我国爆破技术发展的一大特色。
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爆破工程的项目越来越多,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爆破技术不能提高,不仅爆破的应用范围会受到限制,而且也会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损失。
1972年,冯叔瑜代表原铁道部与日本大成公司座谈交流建筑工程方面的经验,会上该公司介绍了一种名为城市炸药TN的低威力炸药,这种炸药在城市建筑物拆除爆破中安全可靠,可用于人口稠密的居民点房屋及工厂厂房的改建与拆除。
通过这次座谈,冯叔瑜意识到发展控制爆破技术是我国工程爆破界的新课题。此后,他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控制爆破的施工方法,带领团队先后在陇海线黑石关钢桥、北京国际饭店等重大工程的爆破拆除中参与爆破方案的设计或进行技术指导,使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洞室爆破、深孔爆破、定向爆破、扬弃爆破、松动爆破、水下爆破……在我国的爆破技术研究方面,冯叔瑜都有首创性、开拓性、独有性的研究成果。
但冯叔瑜从来都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始终注重研究创新。用他的话说,“爆破一声炮响,待尘埃落定,便都成过往。工程爆破还要继续,我们要准备的是新的爆破,而不是沉浸在爆破的回声中”。
桃李天下 春晖四方
一技之长不如众技皆长。冯叔瑜毫不保留地将一生研究所得悉心传授给年轻学子。
在鹰厦、宝成、川黔、都贵铁路施工现场,冯叔瑜经常看到在悬崖上打炮眼的铁道兵战士用绳索把自己吊在半空中,用肩膀抵着风枪在悬崖上打炮眼、填炸药、点燃导火索放炮崩山。
冯叔瑜常为铁路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冲天干劲所感动,又深切地感到铁路建设现场爆破最缺乏的不是人力、机械、炸药、器材,而是爆破专业技术人才。
回到北京,他向原铁道部工程总局建议,尽快培养我国自己的爆破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工程爆破质量。工程总局决定在铁路建设工地现场举办铁路建设工程爆破技术人员培训班,由冯叔瑜担任主讲老师。
全国铁路在建工程各参建单位踊跃选派爆破作业人员参加培训。培训班上,冯叔瑜结合他亲自参与的铁路建设爆破工程实例进行讲解,从理论到实践,从爆破方案设计到爆破效果分析,深入浅出,讲得通俗易懂。
冯叔瑜的爆破培训长达数十年。在自编教材基础上,他与中国力学学会的爆破专家通力合作,组织编写了针对培训“爆破操作员”“爆破工程技术人员”“爆破器材管理人员”“爆破工作管理人员”的四种规范性教材。这四种教材被公安部指定为培养考核全国工程爆破技术人员的基本教材。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冯叔瑜成为我国工程爆破领域最早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之一。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年华是冯叔瑜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他对导师冯叔瑜的感情很深,用杨年华的话说,“师生形同父子”。
冯叔瑜常说,爆破技术是工科,不是理科。研究人员要搞理论研究,但理论最终要用来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不能从理论到理论,那是空谈。他要求自己的博士生毕业前必须学会自己“放炮”。
培养博士生期间,冯叔瑜安排杨年华等博士生去工程项目现场做洞室爆破。学生们一连做了四五次,直到冯叔瑜完全满意。
博士生毕业后,杨年华有幸留在冯叔瑜身边继续工作,他深感受益良多。冯叔瑜在不断开拓爆破研究新领域的同时,也把年轻人推向前台,让他们在工程爆破实践中经受锻炼,快速成长。
如今,经冯叔瑜培养培训的学生学员遍及全国各地,多达数千人,可谓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责任编辑:翟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