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涵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从“奔月”征程到“天问”之旅,从“神舟”穿梭到“天宫”览胜,火箭尾焰一次次划破长空,点燃华夏儿女的千年飞天梦想。点火前的紧张、入轨后的喜悦固然使我们难以忘却,但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是谁在星辰轨迹中默默丈量,在数据洪流中日夜坚守,以智慧和汗水铺就通天之路?
浙江大学出版社日前推出的《逐苍穹——沈荣骏访谈录》一书,为我们揭开问题的答案。这是一部以中国航天测控事业为脉络,记录老一辈航天人峥嵘岁月的厚重之作。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的亲述,将“两弹一星”、北斗导航、载人航天等重大任务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展现了航天人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系统战略科学家,沈荣骏将一生奉献给国家导弹航天事业。军校毕业后,他放弃留京工作,奔赴千里外的西北荒漠;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期间,他直接组织指挥了包括“神舟”飞船在内的50余次火箭、卫星大型发射实验任务;担任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任院长期间,坚持“国家最需要的关键技术,再难也要干”的办学理念,将科研报国的火种传递给年轻一代。
书中字里行间镌刻的自主创新精神令人动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尚处于积贫积弱的艰难境地,加之技术封锁的重重阻碍,沈荣骏与同事无经验、无设备、无资料,一度只能采用目测、手绘、口传的“土办法”开展实验。在经历过爆炸的惊险、品尝过失败的苦涩之后,我国第一代遥测系统、第一艘远洋测量船、第一个近地和同步轨道卫星测控网等一项项自主创新成果相继问世,主要设备、元器件全部实现自主研发,世界先进的航天测控体系逐步成型,“看不见的眼睛”终于编织成“天罗地网”……无数饱含时代温度的记忆,勾勒出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轨迹。
本书以质朴语言串联起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即便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在沈荣骏的讲解中变得易于理解。例如书中所述,如果将发射火箭比作放飞风筝,那么“测控”就好比是牵引风筝的线,一旦断裂,火箭的去向便无从知晓。卫星在太空中的运行、维护等,也都需要依靠庞大而复杂的地面跟踪测控系统,对其进行实时测量、计算、预报和控制等,因此航天测控不仅是“风筝线”,更是航天活动的“指挥棒”、航天员的“生命线”。如此种种,陌生的概念被赋予生动的画面。
更难得的是,访谈并未回避发展过程中的争议与挫折,无论是“年轻气盛”的沈荣骏就“测控系统如何建设”等问题多次与钱学森先生当面争论,还是“东风二号”“长二捆”运载火箭等发射任务的故障挫折,都真实地展现了科学探索的不确定性和曲折性,凸显了航天人实事求是、愈战愈勇的创新胆识。
《逐苍穹——沈荣骏访谈录》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其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叙述,通过沈荣骏的个体叙事,折射出航天人与时代精神的深层共振。书中描绘的科学家群像——有饥病交加也要坚持完成国家重大任务的技术员,有在发射失败后“隐身”潜心查找问题的科学家,也有在争议中敢于担当的决策者……这些群像无不展现出一代航天人将个人命运与国之重器紧密相连的赤子情怀,以及“千人一枚弹,万人一杆枪”的协作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掩卷而思,测控数据何尝不是另一种史诗?它们默默记载着老一辈科学家的青春与白发,见证着中国航天从追赶到领跑的沧桑巨变。一代代航天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峥嵘岁月,相信他们用生命热忱书写的“苍穹之书”,终将在浩瀚星海中找到最璀璨的注脚。
责任编辑:翟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