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从戈壁到讲台,他是中国航天的引路人!

2025-04-24   浙江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49

2025年4月24日

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55年前的今天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腾空

55年后

北斗环绕寰宇

嫦娥落月取壤

天宫筑梦星河

......

我们应当铭记那些

将生命融入星海的开拓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任院长

沈荣骏

正是这样一位以脚步丈量戈壁

用智慧点亮星河的航天引路人

从酒泉基地的漫天黄沙

到导弹测控的破局自立

从北斗卫星的精准轨迹

到载人航天的系统擎画

他以毕生心血

诠释航天人的热血奉献

今天

让我们循着

《逐苍穹:沈荣骏访谈录》

共同回溯这位八旬院士的不凡经历

见证中国航天从筚路蓝缕

到星河璀璨的壮阔征程

戈壁上的青春

    1958年冬,刚从军委测绘学院毕业的沈荣骏接到一纸调令,命运从此与茫茫戈壁紧紧相连。这个本应留校任教的年轻人,在教材改革任务结束后,被组织安排前往20兵团报到——那里正是我国首个导弹试验靶场的摇篮,今天举世闻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身。

    基地刚组建时,大学生数量有限,沈荣骏便承担起培训基地招收的高中生的工作。直到1959年10月,沈荣骏离开北京,一路向西,来到了戈壁荒漠上的东风站。基地设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青山头一带,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回首往事,沈荣骏的目光依然炽热:“当时我还挺高兴的,觉得能去国家部门很光荣,认为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看到过国家积贫积弱给人民带来的屈辱,经历过战乱给生活带来的苦难。建设新中国,到最艰苦、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是大多数年轻人的内心想法。

    到基地后,沈荣骏便投身于基地所有测量点和发射阵地天文坐标的测量。选好理想的测量点后,需要在夜里不断观察各类恒星的位置,所以半夜成了他最忙碌的时候。

    戈壁滩常年干燥少雨,年平均气温不到9摄氏度,昼夜温差也很大。冬季最冷能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滴水成冰。在漫天风沙的气候条件下,不少人患上了气管炎。

    寒风卷着雪粒在帐篷外呼啸,沙尘钻进被褥、渗入饭食,却浇不灭创业者们的热情。“‘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现在看来像是豪言壮语,那时确实是我们这批创业者的真实想法。”沈荣骏介绍,“大家干工作、学习新知识都很拼命,啃书本,啃图纸,认真向专家、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

    于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齿轮在这群创业者的推动下转动起来。

破局立新的开拓者

    在沈荣骏等创业者们夜以继日的奋斗中,我国航天事业的基础建设渐成体系。但苏联专家撤走后,遗留的一大堆技术难题,使基地工作陷入了困境。1960年,沈荣骏调任航测助理员时发现,苏联提供的导弹测量坐标系的精度存在问题。在这样的坐标系下,导弹射程一远,便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自己的测量体系,就不可能实现远程导弹试验的推进。”于是,他趁着每天下班后的时间进行计算、推导,写下《非匀质椭球体上的发射坐标系》,交给计算处时却因不合规范而遭到拒绝。

    那个时候,试验靶场所有工作的规范都是苏联专家提供的,创新往往意味着对权威的挑战,“规范上没有的东西,尽管对,也没人敢用。”转机出现在1964年,当国际学术界用不同的思路得到与沈荣骏完全一致的结果,这套凝聚心血的坐标系终于被正式启用。

    戈壁滩的自然条件下,建一个测量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面对这一高昂的成本,沈荣骏创造性地提出“3站4台”的布站方案:不同于4台外测设备布在4个站点的常规思路,将4台设备布在3个站上,可以节省不少成本。他带领团队反复验算,不断考量,从不同的角度证明方案的可行性。最终,“3站4台”方案得到了认可,代替了以往的布站方案。

    20世纪80年代初,沈荣骏与陈芳允、孙家栋一同参与国际技术交流时,听说国外有一家运输公司用两颗通信卫星给车辆定位,便受到启发,思考如何研制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当时有一种意见是利用通信卫星,但沈荣骏并不同意。他认为,导航系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这正是未来发展的命脉。这份战略远见为北斗工程奠定了基石。

    面对星载原子钟的技术封锁,沈荣骏带领团队另辟蹊径、独立研发,从基础元器件筛选做起,逐步突破技术瓶颈。经过不懈的攻关,北斗团队自主研发的原子钟,部分指标甚至超过了伽利略系统和GPS系统。从1986年提出,到2020年完成,30余年风雨兼程,北斗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这也正是以沈荣骏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突破陈规、勇闯新路的开拓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求是园播种航天梦

    2007年,浙江大学筹建航空航天学院,邀请沈荣骏当院长。沈荣骏向学校提出的要求是,要干就好好干,不做挂名院长。在航空航天学院成立大会上,沈荣骏说:“学院发展要聚集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教学力量,力争用15年时间,把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打造成为对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研究起重要作用的科研教学实体。”这是他的展望,也是一份承诺,十几年来,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从未停止。

    航空航天学院在力学系和航空航天系的基础上成立,有一些积累,但办院的困难和压力也不小。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对接国家战略?经过多方面的交流和讨论,沈荣骏和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学院的教师与管理人员明确了“一个原则”“一个路径”“一个核心”的办院思路。

    “一个原则”,即“只做小而精,不做大而全”,沈荣骏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学校的发展理念,才能与其他学院优势互补”;“一个路径”,即“交叉引领,特色发展”,要借助浙江大学学科覆盖面广、学科综合实力强的优势,办出独属于浙江大学的特色;“一个核心”,指的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围绕重点项目建立自己的交叉创新团队。

    2017年是航空航天学院创办10周年,沈荣骏却在这时提出辞去院长职务。“事业是永恒的,学院的长远发展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沈荣骏说,“只要是有利于学院发展的事情,我就愿意去做,无怨无悔。没留遗憾,我就很满足了。”

从青丝到白发

从戈壁到讲台

沈荣骏用一生的时光诠释何谓

“一生奉献给国家导弹航天事业,吾愿足矣”

在他的回忆中

钱学森、陈芳允、王大珩、孙家栋、黄纬禄等

无数航天人的奉献

默默无闻,而感人至深

那些在风沙中绽放的青春

永远铭刻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星河里

在中国航天日

让我们共同致敬这位

用信仰托举航天梦想的探路者

更呼唤新时代的航天人

接过他手中的星图

仰望星河,步履铿锵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伍闻博

    部分内容来源于《逐苍穹:沈荣骏访谈录》

    图片来源于安徽省院士专家联合会、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伍闻博 | 章舒帆

    责任编辑:章舒帆 周亦颖

沈荣骏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天测控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