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为国发展核武器,隐姓埋名十七载 | 王淦昌

2025-04-0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阅读量:128

    编者按

    1961年4月3日,王淦昌正式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为此隐姓埋名17年。

    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他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核武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61年4月3日,从苏联回国几个月的王淦昌,被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和副部长钱三强约见。

    在前往二机部大楼的路上,王淦昌预感这次单独谈话背后,隐藏着艰巨的任务。

    走进二楼部长办公室,刘杰开门见山地提到:“王先生,今天请您来,想让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请您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讲道,党中央决定研制核武器,但“有人要卡我们,中国人要争这口气。”

    如果接下这个任务,王淦昌必须放弃原来的研究方向,也得面对多年隐姓埋名的未来,不得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更要杜绝一切海外联系。

    王淦昌没有思考,便斩钉截铁地表态:“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王淦昌,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他在德国留学时,两次向导师提议用云雾室来探测某种神秘射线,可是导师不为所动。

    1932年,科学家查德威克用相同方法测定这种射线就是中子,并凭借这一重要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王淦昌在论文中提出了三种验证中微子的方法和通过裂变来检测中微子的思路。由于缺乏设备,他没能继续进行实验。

    10年后,美国科学家莱因斯和柯万在王淦昌的构想上进行实验,通过裂变探测中微子,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第三次,王淦昌被国家派往苏联担任研究员。在苏联工作期间,他领导的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很多科学家都认为他坚持下去可能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彼时,王淦昌53岁,为物理学研究奋斗了大半辈子,在国际上已颇有声誉。如果他继续以前的研究方向,未来不可限量。

    为了国家的发展,王淦昌坚持回国,甘愿让以前的成就化为尘烟、消散殆尽,直接消失在大众视野17年。 

    再次错过诺贝尔奖,王淦昌的态度始终坚定:“科学虽然没有边界,但科学确有国界的。身为中国人,我的祖国正蒙冤受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

隐姓埋名 做出成绩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各项协议,又撤回了在我国各领域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

    一位苏联专家在临走前对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刘杰说:“没关系,我们走了,你们有王淦昌。”

    王淦昌接下了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在改名时,他脱口而出“王京”,京为北京,代表一心为祖国效力。

    他虽然之前研究过实验物理,但对当时所需的炸药学、爆轰学、爆炸力学并不熟悉,都要从头学起。

    即使是新领域,王淦昌也很快突破技术瓶颈,提出了“炸药透镜法”“真空浇注法”等创新方法,解决了许多理论和工艺方面的问题。

    年过半百的王淦昌凡事亲力亲为,不顾危险亲自动手浇筑、调整炸药部件,坚持一同转移到海拔3200米的221基地,一天不落地到各作业分队检查指导工作。

    作为首次核试验委员会的成员,冷实验的总指挥,从试验方案的设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到试验场每根雷管的安装,王淦昌全都亲自上阵。

    原子弹爆炸前夕,王淦昌自己坐着吊车,到达爆炸塔顶验收装置,检查每个设备是否运行正常。一一检查完,他才来到主控台和大家会合。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后场区集体照(第一排左6为王淦昌)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王淦昌平日“一个馒头一瓶水,输着氧气边办公”。他告诫大家:“我们的工作没有礼拜天,只有星期七。”

    1964年10月,现场的高音喇叭读秒结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巨大的蘑菇云陡然升起,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

恢复姓名 继续奋斗

    王淦昌的孩子年幼时缺少父亲的陪伴,他们常常疑惑地问母亲:“我爸爸在哪里?”王淦昌的妻子只能回答:“爸爸在信箱里。”

    1978年,王淦昌71岁,他调回了北京,结束了自己隐姓埋名17年的生活。

    那年除夕,邓稼先举着酒杯敬王淦昌:“叫了王京同志十多年,今天,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话音未落,两位科学家均潸然泪下。

    恢复了“王淦昌”的身份后,他仍然坚持在科研前线,“巴甫洛夫活了80多岁还能坚持搞科研,实在太好了,我还可以搞好多年科研呀。”

    1986年,王淦昌与多名老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得到邓小平的批示后,“863”计划正式开启,为我国科技发展打开新格局。

1986年3月

向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建议的四位科学家

(右起:王淦昌、杨嘉墀、

王大珩、陈芳允)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2007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1997年11月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

    王淦昌这位隐姓埋名17年的物理学家,他的足迹从燕山山脉跨到青海高原,从大漠戈壁蔓延至深山峡谷,为了中国的未来,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失踪”17年的王淦昌[J].人民周刊,2024-08-14.

    [2]王淦昌:隐姓埋名铸核盾[J].保密工作,2024-12-05.

    [3]我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王淦昌[N].光明日报,2007-06-11.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王淦昌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