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全国政协委员说 | 张杰院士:多元探索,如何为科技发展“垒基铺石”?

2025-03-11   中国科协之声   阅读量:1265

    【全国政协委员说】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分别于2025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值此共商国是之际,我们精心策划推出【全国政协委员说】专栏,对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界委员,解码履职实践,畅谈科技前沿,剖析创新机遇,以思想之力助推高质量发展,与您一起感知科技治理的深层脉动。

人物简介


    张杰,全国政协常委、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交大原校长、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去年,人民政协迎来75周年华诞,这一盛事令我心潮澎湃。我怀着矢志不渝的热忱,全身心投入到政协工作里。多次出席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与常委会会议,每一次置身其中,都觉重任在肩,使命如磐。

    在提案工作中,我牵头提交了若干提案,又与数位委员携手,联合提交多项提案,围绕教育改革、科技创新等诸多关键议题建言发声。我深知,每一个提案的背后,都是深入调研、反复斟酌的成果,它们不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我们心系家国、情牵社会的具象化体现。

    作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在政协“科技三会”主题研学活动中,我深度参与课题研讨,主持多场跨界对话,为科技界与产业界搭建起沟通桥梁。在“委员科学讲堂”上,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解读前沿科技动态,看到青年学子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内心倍感振奋。

图片来源:文汇报

    去年接受央视采访时,我面对镜头分享了全国政协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调研成果。我把调研中听到的科研人员故事、看到的攻关案例逐一分享出来,这些讲述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其实那些感动我的细节,本就是我们工作的日常。这种能为科技发展鼓与呼的机会,对我来说既是责任更是荣幸。

    我深知加强科教融合顶层设计、加强基础研究、畅通人才循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我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围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工作,我走进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调研。与高校师生、科研人员交流时,他们攻克难题的渴望和坚持,深深触动了我。我认真聆听、记录,只为收集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为建言献策打基础。

    每一次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我都倍加珍视,也深知责任重大。我会带着这份真诚,持续为科教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我始终切实履行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要求和中国科协对学会工作的要求,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在国际合作环境日益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我与中国物理学会的同事们一起积极参与国际物理学界的峰会和双边交流活动,促进了外国同行对于我国相关科技政策和活动的理解与支持。经过我与美国物理学会长达半年时间的多轮沟通交流,2024年10月7-10日,美国物理学会主席Young-Kee Kim率美国物理学会代表团访问北京,代表成员包括美国物理学会首席执行官Jonathan A Bagger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Barry Barish。

    在我和物理学会的同事们的陪同下,美国物理学会代表团先后拜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江松、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进行了会谈。在中美物理学界停滞阶段,起到了“破冰”的作用,深入了解了中国物理学会各方面的工作,这次访问也被美国物理学会高度评价为“重建信任之旅”。

    这一系列交流活动,为中美两国续签《中国和美国科技合作协定》的商谈工作积极牵线搭桥,提前做好铺垫与沟通,在充满挑战的复杂环境下,为中美两国科技界的友好往来营造出了良好氛围。

张杰院士和中国物理学会同事们与美国物理学会代表团会晤合影

    秋季学术会议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攀升。2024年10月11日,“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学术会议”在海南三亚盛大举行。七千多位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物理学者齐聚一堂,其中包含中美等国科学院的数十位院士,同时还有超两万物理工作者线上参会。

    开幕式上,我回顾了25年前我与二十多位青年科学家创立秋季会议的经过以及25年来的筑梦之旅,美国物理学会同事们也为中国物理学会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感到振奋。此次会议与IUPAP(国际纯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全体大会同期举办并联动,65个国家的物理学会理事长齐聚一堂,深入推进多国物理学界的多边合作。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以及丁肇中在会议期间作公众报告,现场听众达到2000多人,气氛非常热烈。此外,在此期间的一系列各种主题的会议和论坛,为物理领域交流搭建了多元平台。

    依托青年学术平台,学会全力为青年科技人员搭台助力。积极主办学术平台,开展交流会议与合作论坛,大力推动我国量子计算原创工作,促进青年学者与国际同行交流。

    作为物理学会理事长,我和同事们一起努力,整合利用优质科普资源,打造优质物理科普品牌。通过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依托委员及其所在机构、科普教育基地、蒲公英计划基地学校、科普演讲团等平台,进一步打造《科学一小时》、女物理学家巡回报告会等品牌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力。助力青少年拓宽视野,激发兴趣,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

    2024年9月全国科普日,中国物理学会与中国科技馆联合举办“科学家与青少年共筑未来”活动。以建设外星科考站为场景,采用STEM和项目式学习,邀请科学家、工程师与青少年共同完成任务。该活动吸引超20所学校、千余名学生参与。学会还组建线下科普专家团队,开展“万场报告话前沿”活动。活动被央视《焦点访谈》等媒体节目报道,影响广泛。

    我时刻牢记,聚焦高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进基础研究是关键一环。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持续探寻自然奥秘与根本规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基础研究的内涵历经巨变,其价值愈发凸显,投入也在显著增长。过去十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年均增长显著,为在众多领域实现基础研究“领跑”、深化对根本科学规律的认知,创造了良好条件。

    当下,世界正迎来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国已具备实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更多突破,且必须抓住这一关键发展期。

    我所在的李政道研究所,从创立之初便立志建成世界顶级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目前已经聚集了来自16个国家的科学家(其中国际科学家达到40%)。我们期望吸引更多全球顶尖科学家,培育本土青年科研人才,营造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充分发挥大科学研究范式的优势,努力解开那些尚未被认知的宇宙奥秘,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作为上海市科协主席,我和科协同事们一起努力,积极推进科技交流。我们与纽约科学院建立起工作联系,并签署五年友好备忘录,我们一起积极推动上海与纽约的双城科技论坛项目,共同的理念和合作的愿景,让上海市科协和纽约科学院一路同行,成就彼此。

    双方工作团队精诚合作,最终商定以“民间性、学术性”为论坛的基本定位,以“保持与美科技界的对话通道”为主要目标,以“科技之城·未来之路”(Science for the Cities of Tomorrow)为主题的双城论坛于2024年10月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论坛聚焦气候变化、人工智能、都市创新等共同关注的话题。经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邀请了包括杰弗里·萨克斯教授、鄂维南院士等27位主要科学家,其中有12位美方科学家参会。“2024上海-纽约双城科技论坛”共有来自两国科技、教育、产业等领域480余人次参加,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在促进同题共答、强化人文纽带、增进情感联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开幕式上,我提出:“以民间科技组织之间的合作共赢,推动两个城市之间的科技人文合作;通过研讨科技如何塑造未来城市,探索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贡献科技的智慧和力量。”

张杰院士和纽约科学院院长与参加“双城论坛”的中外科学家合影

张杰院士与美国科学院院长共同种下友谊树

    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我积极广泛参与各项科普活动,与更多人面对面,交流科普知识,讲述关于科技的奥秘。

    我参与“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活动,在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上,我作了题为《天问:物质的起源与演化》的报告,带着现场的师生“穿越”138亿年的时空,一起分享关于宇宙物质起源与演化的前沿科学发现。


    我告诉大家,当我们探索未知奥秘的时候,神经系统会产生让人兴奋的多巴胺,而多巴胺就是快乐的来源。所以,在做科学研究时,发现问题、追寻问题,并且锲而不舍地研究下去,怀揣梦想不断探索,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回首2024年,我国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稳步上扬,这一过程我都看在眼里,满心自豪。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一路跃升至2024年的第11位,每一次进位都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也彰显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坚定投入。

    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是指引我投身科研的灯塔。它激励我勇于创新,打破思维桎梏;追求真理,严谨对待每一个数据与推导;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甘为人梯,传承知识助力新人。我始终秉持这些精神,积极弘扬其内涵,传播科学知识,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添砖加瓦。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在履职尽责中,也将很多精力投入到科普中,2024年共作科普报告10多场,并带动科技界和本单位的科学家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


    我受邀参与全国政协“委员科学讲堂”第十场活动,以“用激光聚变点亮未来”为主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聚变能知识,引领大众领略科学探索的魅力。这一活动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实践,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为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社会风尚贡献了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以“用激光聚变点亮未来”为题做科普讲座。

    展望2025年,我由衷地相信,我国科技事业必将迎来更为波澜壮阔的发展。我始终牢记使命,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身为政协常委和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这份责任沉甸甸地落在我肩头,激励着我不断奋进。我深知,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核心目标,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大力协同、奋勇攻关,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倾尽全力,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为笔,为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绘就壮丽篇章。

    策  划:王董瑞 吕 波

    特约编辑:李   斌

    编  辑:刘炎迅

    责  编:李振亮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张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