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建议  >  观点建议详情

张杰院士:新时期上海科技期刊首先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化

2024-11-14   上海科协   阅读量:209

    作者:陈怡
    摄影:主办方

    作为记录和传播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介、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以及国家创新能力与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自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科技期刊一直与科技发展相辅相成。

    为落实上海市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方案的要求,营造科技期刊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科技期刊发挥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作用,由上海市科协主办,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上海市期刊协会等承办,以“光与生命”为主题的2024上海科技与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于11月11日至14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由主论坛、“光学前沿”“光与现代农业”“光与生物医学”“光与生命科学”4个平行论坛,以及若干同期活动和“首届上海市科技期刊最美封面展”、生物显微摄影展等展览组成,并首次推出编辑人才培训与编辑实务能力提升训练营,集中展出期刊行业内的优秀代表人物和成果。

Part.01

中国作者产出的SCI论文
有94.12%发表于国外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张杰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科技期刊处在科技竞争的前沿,是提高和增强科技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重要载体。

    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领域前移,迫切需要科学界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也对新时期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的历史责任、更快的发展速度的要求。他结合自己的科研之路,以他本人长期担任物理领域一些重要期刊主编或副主编的视角,对新时期上海科技期刊发展提出了3点思考。张杰院士认为,新时期上海科技期刊首先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化。据202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显示,科学引文索引共收录全球自然科学类期刊9471种,其中,我国280种,仅占全部期刊的2.92%。另一方面,我国优质稿源外流现象严重。2023年我国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73.96万篇,其中,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论文仅4.35万篇,占全部中国作者SCI发文总数的5.88%,这意味着中国作者产出的SCI论文有94.12%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此外,上海的科技期刊需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要通过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打通知识生产、整合和传播的全流程,从内容的出版售卖向内容的增值转型,开发深层次、细粒度的专业化知识产品,更好地满足科研活动专业、精深的知识需要。他举例说,美国化学文摘社致力于利用其丰厚的化学专业知识、高度结构化的化学大数据,发展化学领域的人工智能,提高实验结果预测的准确性;施普林格·自然则在着力打造针对材料、药物、科学实验等各类研发的专业数据库。

    张杰院士还提出,新时期上海科技期刊要加速集群化、集团化探索,以适应数字出版、实现资源共享和延伸品牌影响的需要。据统计,我国目前有5163种科技期刊,共有1339个主管单位、3218个主办单位和4440个出版单位,“小、散、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从期刊业务来说,加快集约化发展和精细化分工,可以较好地实现科技期刊群之间的互联,提高出版效率与经营效率,提升期刊和刊群影响力和宣传推广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依托学科刊群及机构刊群优势,才能够实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数字化平台的作用最大化,增强科技期刊对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提升国际影响力。他介绍,欧美国家的一些科技期刊出版机构正在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各个学科和专业的数据库,并将科学大数据用于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一趋势值得国内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借鉴,让论文数据在人工智能时代发挥更大的价值。

Part.02

新兴交叉学科领域
科技期刊空白较多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杨海平指出,中国科技期刊学科领域分布不均,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空白较多,世界一流顶级期刊缺乏。具体而言,中国仍有50个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学科领域缺失科技期刊,没有顶尖科技期刊进行引导和支撑,学科和期刊建设缺乏动力和指引。此外,中国科技期刊还存在数字平台基础建设尚不完善、产业化发展受阻且集约化水平不高、数据资产化程度低等问题。鉴于此,他认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议题需要转向,研究开放科学和知识服务带来的学术出版模式新变化;研究以科技期刊为核心的学术出版与学科建设;研究科技期刊的科学数据出版服务,高效发挥数据价值;研究人工智能驱动科技期刊学术出版的服务能力建设。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分子植物(英文)》《植物通讯(英文)》执行主编崔晓峰介绍,上海的英文科技期刊中,35本Q1区期刊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其中,《海洋工程与科学》《先进纤维材料》《电化学能源评论》3本期刊的影响因子在所在学科排名全球第一,《分子植物》《运动与健康科学》《核技术》3本期刊的影响因子在所在学科排名全球前三。上海已形成若干优势学科期刊群,生命科学领域以《细胞研究》《分子植物》为代表,材料科学领域以《纳微快报》《先进纤维材料》为代表,光学与物理领域以《先进光子学》《核技术》为代表。《计算材料学》《计算生命科学》《芯片》《超导》《集成电路与系统》《量子前沿》《Med-X》等新兴交叉和前沿学科领域期刊涌现。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主编张久俊指出,创办一本高质量的科技期刊,首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愿景。《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未来希望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上海体育大学原校长、美国运动科学院国际院士、《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主编陈佩杰向记者表示,运动、健康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可以产出大量优秀作品。《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现在正在从社会科学属性更多地向自然科学转型,希望由此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审核:市科协学会学术部(科技创新服务部)

张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