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送别汪懋华院士!

2025-03-04   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1210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汪懋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28日22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客家少年志在农

    1932年11月,汪懋华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城镇。父亲早年离家远走,汪懋华靠母亲手工劳作养育长大。家境贫寒使他自幼养成了勤奋刻苦、奋发向上的学风,中学时代在兴宁一中求学,学习成绩一直稳居前茅。

    1951年6月,汪懋华中学毕业后,带领着40多位同学组成升学团,打着“兴宁升学团”的旗帜前往广州考学。先在兴宁车站包乘大货车赶了100多里山路,到老隆(现龙川县城)后再换乘人工撑的木船,沿东江而下,历经两天两夜到达广州长堤上岸。这些大多来自客家山区家境贫寒的年轻学子,都抱着“背土离乡闯天下”的决心,选报了各类高等学校。

    2006年10月,在兴宁一中求学时的同桌——两院院士王佛松、汪懋华母校留影,“一桌两院士”传为佳话。

    汪懋华离开母校前,一位指导老师鉴于他身体比较瘦弱,建议他不学工科,但他从小数理化成绩优秀决心读工科专业,再加上受到当时苏联“丰收之歌”“幸福生活”等机械化大农业电影的影响和希望到祖国首都上大学的决心驱动,最终还是选报了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并如愿以偿,于1951年9月开始了大学生活。

    读中学时虽是成绩稳居前茅的学生,但刚入大学,和来自大城市的同学比较还是逊色不少,他暗下决心,勤奋努力,奋力追赶。大学一年级,根据当时教学计划要求,全体学生不分专业到学校实习农场参加半年(1952年4~10月)北方旱作农业全过程农艺实践和农业综合专题课程学习,让他接触了许多农学领域的入门实践和农村实际,学习了很多无法从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实践知识和操作经验,也培育了对农业科学和农民的朴素感情。

    之后,学校决定全部二、三年级学生到华南垦殖局参加机械化垦荒工作。汪懋华作为领队成员之一,带领其中的11位同学渡过琼州海峡,并被单独分配到海南岛澄迈县福山镇拖拉机站垦荒队,一个爱读书的大学生,和工人们合住茅草棚,白天驾机垦荒,晚上独自在煤油灯下,翻阅俄文的进口苏联拖拉机使用说明书和机器保养指南,学习机器使用原理,结合实践很快掌握了拖拉机的操作、保养和故障分析,配合老师傅按规程做好各项维修保养工作,很快成为一名独立的拖拉机手。

汪懋华在苏联留学时期

    就这样,汪懋华的大学生活加上了近一年的生产实践锻炼,变成了五年制本科生。五年大学期间,由于没钱回家,他寒暑假都在学校宿舍里复习功课和自学参考书,直到毕业一年后的1957年才回了一趟家。

    在大学里他养成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博览群书、热心求教的自学习惯。在海南岛垦荒实习时,让汪懋华着迷的垦荒机器全部来自苏联,设备附带的俄文使用说明书成了他的俄语实践教材。当时,每个拖拉机站都有苏联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每隔一周,汪懋华就步行往返荒野20多里,用仅参加过一个月“俄语速成学习”的语言去找专家求教答疑,在苏联专家的热情帮助下,他的俄语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

汪懋华在苏联留学时期

    大学毕业后,汪懋华考取了留苏预备研究生,学校领导根据他的学习潜力和新专业建设需要,指示他改修农业电气化专业。赴苏前,汪懋华用一年时间系统自学了工科电气工程专业的主要基础理论课程,他结合自学,整理思路,独立完成全部习题作业,做了10多本自学笔记,求教了许多师长,并在学校参加指导学生电工课程的实验教学实践,从实践中提高了电气工程的操作技能。

    到了苏联,汪懋华进入莫斯科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学院深造,他有幸得到了苏联著名电力拖动与自动化学者纳扎洛夫院士的直接指导。在三年半的留学岁月里,他阅读了大量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名著和论文,他常常早出晚归到莫斯科国立图书馆查阅文献,如饥似渴地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拓宽科研思路,开阔学术视野。1962年,汪懋华以全优的成绩结束学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按时回到祖国,开始了人生的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