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从红海湾到“龙宫”的赤子航程——黄旭华院士的科学家精神启示录

2025-02-12   汕尾日报   阅读量:116

    2025年2月6日,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享年99岁。消息传至他的故乡汕尾,红海湾的浪涛声仿佛低吟着哀思。这位从汕尾红海湾走出的科学家,用一生践行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誓言,更以赤子之心在家乡种下科学家精神的种子,让“为国深潜”的精神在南海之滨生根发芽。

群众自发悼念黄旭华院士。汕尾日报记者 陈茂辛 摄

    一、红海湾的浪涛,激荡少年报国志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汕尾红海湾畔的田墘镇。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童年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那时我就想,我将来要学制造军舰,抵御外国从海上进来的侵略!”黄旭华生前回忆道,他生长在海边,对海有特殊的情结。这片海,既承载着他对海洋的敬畏,也埋下了“科技强国”的种子。

    黄旭华先后在田墘小学(如今的田墘红楼)、白沙中学、汕尾镇教会所办作矶小学(如今的汕尾中学)等多所学校就读。1945年,19岁的黄旭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在田墘红楼——这座汕尾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红楼学子黄旭华”的展墙前,留有他小学时期的校服照片,墙上介绍了他为国默默奉献的事迹。

    曾经在红楼担任讲解工作的刘若晨告诉记者,她眼中的黄旭华是一位为国家默默奉献的伟大科学家、真正的民族英雄,“黄老的爱国精神、坚韧品格和无私奉献深深打动了我,他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传承黄旭华院士的精神已成为了刘若晨这样的青年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二、隐姓埋名三十年,深潜人生铸重器

    1958年,一纸调令改变了黄旭华的人生轨迹。面对国家核潜艇研制任务,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从此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联系三十载。

    黄旭华的外甥詹陆回忆说,直到1987年《文汇月刊》一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文章寄到了黄旭华母亲手中,才让家人得知,这位被误解的“不孝之子”竟是国之重器的缔造者。

    就在家人看不见他的那三十年里,他和同事用算盘打出了核潜艇的核心数据,用磅秤称出了潜艇的平衡参数。

    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登上核潜艇参与深潜试验,成为世界上首位参与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试验成功后,他激动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份“乐”,是对祖国最深沉的告白。

    三、故乡的根与魂:科学家精神的薪火传承

    晚年的黄旭华多次返回家乡汕尾。他把对家乡的牵挂,化作涓涓细流滋养教育沃土——

    2014年,黄旭华为汕尾党员干部作报告;2016年冬,92岁的黄旭华在汕尾中学题词勉励全校师生:“学好本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2017年,他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部分奖金捐给汕尾中学和白沙中学两所母校;2018年,又在白沙中学设立“黄旭华奖教奖学金”;2022年,在他的首肯下,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旭华班”成立;2022年初,最后一次返回汕尾时,当他得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船艇”专业后,幽默地同该院师生说:“我们是同行!”随后亲笔写下“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勉励该院师生以工匠精神深耕专业、学有所成,为建设美好家园、强大祖国贡献力量。

    “希望我们家乡的年轻人牢牢记住这句话,你们肩上承担着历史的使命、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希望年轻人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跟国家命运、国家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希望年轻人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坚定信念。” 每一次回到家乡汕尾,他都会动情地嘱托年轻人要把自己的理想、目标与国家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做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事情。

    如今,在母校白沙中学的校训墙前,有一副对联正是家乡人对他的致敬——“安得猛士踏浪争雄唱大风,有赖先生挑灯掌舵潜深海”,这副对联也时刻激励着学校师生向黄旭华院士学习。

    “我们将继承黄旭华院士的遗志,传承他为国为民潜心奋斗的精神,用好‘黄旭华奖教奖学金’,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把黄院士的母校办成汕尾教育的示范学校,促进汕尾教育高质量发展。”白沙中学校长王中意说。

    于2024年获得“黄旭华奖教奖学金”的汕尾高三学子曾佳琪深受黄旭华事迹感动。她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写到:“黄爷爷在研发核潜艇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攻坚精神,教会我要踏实勤奋,今后将积极进取,成为像黄爷爷一样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四、跨越时空的叮咛:精神灯塔照征程

    2月10日,田墘红楼广场的追思会上,海风裹挟着啜泣声。基层干部、师生、村民手持菊花,向黄旭华院士遗像深深鞠躬。“黄老先生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我们田墘的骄傲,他的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脉。”街道干部谭艳球哽咽道,她表示,作为田墘的基层领导干部,将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继承和发扬他的敬业精神和爱国情怀,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

    在黄旭华外甥詹陆的记忆中,舅舅晚年回乡时,总对后辈念叨“要走正道,做对国家有益的事情。”他给后辈们讲核潜艇故事,却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我父亲是一个低调的人,从来不宣传他个人,但当得知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立时,他鼓励我一定要做好宣讲科学家精神这件事。”黄旭华小女儿黄峻是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父亲生前嘱咐她要重视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弘扬工作,让更多年轻人知道,科学家精神是甘坐冷板凳的纯粹,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

    五、深潜者的春天:精神永续,海疆长青

    重温黄旭华的人生“航程”,翻看那篇让黄旭华母亲震撼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可以发现,黄旭华是在1926年农历正月出生的,在今年,近一个世纪后的农历正月里,他走完了一生。他曾在传统新岁里开启了不凡人生,如今又在传统新春里将不朽的科学家精神永远镌刻在故乡人民心中。

    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2024届旭华班学生罗俊杭,现在就读于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我既是汕尾华附旭华班的一名毕业生,又将成为祖国核工业的工作者,定当不忘传承黄老的精神火种。以您为榜样,坚守初心,不惧风雨,在学业与人生的征程中,默默耕耘,砥砺奋进,以此作为对您的告慰。”他在追忆黄旭华院士时写下了自己的哀思与承诺。

    黄旭华曾说:“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他的人生,如同核潜艇深潜,越向下,越懂得使命的分量。这位“深潜者”用一生证明:科学家精神从不是孤高的星辰,而是扎根大地的火种。在南海之滨的春天里,这簇火种正以燎原之势,照亮一代代追梦者的航程。

汕尾日报记者 杨镕墁 林舒雅

黄旭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