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热评 | 忆科技先贤,思强国征程

2025-04-04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阅读量:105

    清明时节,山河静穆。丁香绽放,香远益清。恰如科学家栉风沐雨,形象越发分明,事迹历久弥新。周光召院士手执计算尺的身影与黄旭华院士凝视深海的侧颜,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传递以身许国的壮志雄心。

    清明追思,追的是先辈风骨,思的是未来担当!不仅要祭奠血脉相连的亲人,更应追思那些以智慧与热血镌刻民族脊梁的科学家。过去一年,周光召、黄旭华等科学巨擘相继离世,却将精神火种永留人间。

追思 他曾书写过“国家命题”的答案

    2024年8月,95岁的周光召院士溘然长逝。那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泛着冷冽的光泽,将人们的记忆带回罗布泊的风沙里。

    1961年,年轻的周光召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进行的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研究卓有成效。当时,苏联撤走在华专家,周光召毅然回国,投身原子弹研制工作。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体计算陷入困境,科研人员为一个关键数据反复计算了9次。周光召夙兴夜寐,临危不乱终结了争论,论证了苏联专家数据的不可能,推动总体计算继续进行,用数千张演算纸搭建起中国“核盾牌”的数学骨架。

    面向科技强国建设,他掷地有声:“没有基础科学的突破,何谈科技强国?”他领衔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组长的十多年间,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判断。他反复强调基础研究不仅要面向科技前沿,更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他的倡导下,我国先后启动了量子科学、纳米科学、蛋白质、干细胞和全球变化等6大科学计划,率先尝试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全链条、多学科研发部署,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周光召手中的笔,既绘出核爆的精密数据曲线,也写下他对基础研究发展的前瞻思考——科学报国的信念,贯穿了他从青丝到白发的每一个刻度。?

铭记 他是那深蓝史诗中的“沉默坐标”

    2025年2月,99岁的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他生前曾注目过无数次的那艘核潜艇模型仍在无声诉说惊涛往事。

    1958年,黄旭华接到密令研制核潜艇,自此从家人视线中“消失”三十年。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年代里,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算出数万个数据,磅秤等“土办法”一遍遍演算称重,最终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指标几乎吻合。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前,62岁的他执意登艇,面对大家的善意劝阻,他说:“深潜不是冒险,我对它有信心,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最终,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随同首艇一起深潜也成为佳话,成为后续深潜试验约定俗成的“规矩”,成了719研究所的光荣传统。

    父母多次写信来问黄旭华,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他总是避而不答,直至父亲去世,黄旭华都没有给出答案,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黄旭华曾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份忠孝难全的遗憾,化作核潜艇螺旋桨搅动的万顷波涛,守护着亿万家庭的团圆。

不灭 星芒照亮人类文明的共同征途

    一年多来,还有一些科学家离去……他们或许未曾家喻户晓,但他们用生命丈量的数据、用心血换来的成果,熔铸成大国的钢铁脊梁。

    清明时节,中国科学院里,周光召曾走过的路上,道边的雪松亭亭如盖。有年轻学子拿着《黄旭华:志探“龙宫”一痴翁》这本书匆匆走过,书页中滑落一张便签:“要做就做最前沿的科研,要闯就闯最艰难的关隘。”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超1.2亿人,这支浩浩荡荡的创新大军正沿着先辈的足迹,将科学家精神解码为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密码。

    科技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就已超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在2022年增至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面向2035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总目标,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已不仅是情感共鸣,更是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资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厘米级精度、人造太阳1亿摄氏度燃烧1000秒……这些数字背后,是科学家精神的当代回响。当我们在贵州平塘“天眼”聆听脉冲星的呢喃,在深圳实验室观测冷冻电镜下的蛋白质折叠——科学家的精神遗产,正以最硬核的方式与我们对话。

    当10年后,站在2035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门口回望,想必今日的追思与传承,终将凝结成民族复兴路上的精神路标。那些离去的科学家,早已把最珍贵的遗产刻进民族基因——

    周光召的钢笔,教会我们科学家的笔尖永远朝向国家需要……

    黄旭华的算盘,提醒我们创新的密码藏在最朴素的坚守里……

    星河滚烫,皓月长明!

    清明追思,忆的是先贤风骨,思的是强国征程!

    以清明之名追思,更应以行动传承——2035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然吹响。在这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节点,当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接过精神的火炬,他们书写的不仅是论文专利,更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答案,是关于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的壮丽史诗。

作者 | 詹媛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青少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黄旭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专家
周光召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黄旭华
  • 周光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