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浙大先生 | “一片赤诚,一生奉献”的 “核司令”——程开甲

2024-07-19   浙江大学   阅读量:47

    程开甲(1918—2018),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1941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曾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及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常委、顾问。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了超导电双带理论和凝聚态TFDC电子理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空投、平洞、竖井,朔风、野地、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联。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这是2019年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授予程开甲先生“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在播放完程老的事迹短片后,现场一个被捕捉到的镜头中,一个年轻的女孩早已是泪流满面。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程开甲

    程先生成长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苦难年代,1937年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后,便在战火纷飞中跟随学校辗转西迁,在恩师束星北、王淦昌等的指导下,孜孜以求学。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的消息传到湄潭,几天后日本投降。程先生回忆,那时大家还不知道原子弹是怎么回事,不久,王淦昌先生就给全校师生作了原子弹及其原理的报告,引起师生极大兴趣,“那时谁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我和王先生都参加了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和试验”。毕业后,他便留校任教。此时,在他的心中早已埋下科学报国之志。

1946年,程开甲(前排左四)赴英留学时在香港启德机场合影

    1946年,在李约瑟博士推荐下,程开甲远赴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回忆到,当时的中国人在国外没有地位。1949年4月的一个晚上,正在苏格兰出差的程开甲,在电影新闻片上看到了播放的“紫石英号”事件,中国人敢于向英国军舰开炮,终于第一次有“出了口气”的感觉。1950年,程开甲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英国的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行李中除了给夫人买的一件皮大衣和一堆珍贵的资料外,别无他物。同年8月,程开甲踏上了祖国的土地直奔母校浙江大学,成为物理系的教授。之后,他又任教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59年,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物理学专著《固体物理学》。1960年3月,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的程开甲由钱三强“点将”,被任命为核试验研究所技术副所长,和朱光亚、郭永怀等科学家一起,开始了秘密研制原子弹的艰苦历程。

程开甲(后排左一)与导师玻恩教授(前排右一)等人合影

    “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让我做什么都行。”程开甲一次次根据国家的需要,改变专业方向,投身报国之路。1960年,他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从此销声匿迹,隐姓埋名20多年,在核武器研究所,在“死亡之地”罗布泊,在核试验基地马兰,为核武器研究和试验倾注了全部才智和心血。

    1962年,核试验正式提上日程,钱三强等领导决定“兵分两路”:原班人马继续原子弹研制;另外组织队伍,进行核试验准备。程开甲听从国家安排,放弃了自己最熟悉的理论研究,毫不犹豫地转入全新的领域:核试验!

    在短短两年里,程开甲召开了近200次任务会,制定了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总体方案,研制了原子弹爆炸测试所需的1700多台仪器和设备。程开甲提出的“百米高塔爆炸方式”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说:“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为人民贡献,为国家贡献,这才是价值。”

一切都必须按照科学的原则办

    早在少年时代,程开甲就在数理和英语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大学期间,程开甲一边承担物理系助教工作,一边参加物理讨论班,受王淦昌等人的指导,完成了多项堪称顶级的学术研究。他回忆说:“物理讨论班,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培养了我们实事求是的学风,不但督促我们密切关注科学领域的新事物,也督促我们养成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不浮躁、不侥幸。”

    作为核武器试验的技术总负责人,程开甲领导建立了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并担任副所长兼理论室主任。他不仅仅将核试验当作一次次任务去完成,而且是以一个科学家的视角,从整个学科发展角度来思考和研究解决其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该研究所在我国数次核试验过程中仅根据需要在架构上对其下辖的个别研究室做过微调,可见建立之初布局的前瞻性、科学性。作为一名科学家,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为了试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曾质疑过苏联权威专家的意见,并证明了自己判断的科学性,确保核试验万无一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程开甲(左二)在主控站

    作为战略科学家,他极其注重团队和骨干的培养,在他的领导下,研究所先后走出了10余位院士和将军。他注重培养他们的思想素质,培养他们献身祖国的精神,同时训练他们的业务素质,保持对科学问题的钻研精神,同时还鼓励大家发扬协作精神。他身体力行、躬身示范,为了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坚持到实验的第一线,到地下核爆后的现场去收集数据,指导工作。有一次,工作人员劝他不要进去,他回应说:“只有我到实地看了,心里才踏实。”还有一次,他执意要到爆心处检查,警卫员问他:“首长,您就真的不担心身体吗?”他坦率地回答:“担心,但我更担心试验事业,那也是我的生命。你说我能不去吗?”

淡泊名利是为真

    从1962年筹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程开甲先后主持了30多次各种类型的核武器试验,是藏身罗布泊22年的中国“核司令”。

    在《感动中国》节目中,主持人说,他既默默无闻,又鼎鼎大名,他的名字,他所做的事,都曾经被列为国家机密,走过漫漫岁月之后,他的名字,才被世人所知。他的祖父曾把读书做官的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在其出生前,就预先起了“开甲”之名。后来,这个叫程开甲的人,不仅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 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改革先锋奖章的获得者,更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可程先生总是说,荣誉是大家的,我只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

2017年,程开甲院士获授“八一勋章”

    他先后担任过二机部九所副所长,基地研究所副所长、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等领导职务,但脑子里从来没有装过权力二字,有的只是权威,是能者为师的那种权威。他在学术上要求极其严格,但始终坚持学术民主的作风。一次,他在讨论过程中否定了团队成员的一个意见,第二天,他又把那位同事找过来,实事求是地说:“昨晚我又算了一遍,你的数据是对的!”

程先生在演算

    基地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他的警卫员回忆说,程先生除了风尘仆仆地出差,吃住都在厂区的帐篷里,跟普通的科研人员、战士们一样,但他经常忙得忘了吃饭,喝的孔雀河的水也是咸的,连洗脚水也不浪费,沉淀后还有别的用处。当时还没有计算器,他最喜爱也最不舍的,就是一把计算尺和一块小黑板,这两样东西,陪伴了他一辈子。

    作者:邹安川,现为中共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委员会委员、副书记,中共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书记

    排版:王佳冰

    审核:吴红 | 郑杰欣

程开甲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