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建议  >  观点建议详情

赵春江院士:精准农业正逐步向智慧农业转型

2024-12-12   科技日报   阅读量:222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多方协作,包括农业专家、信息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绿色化,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12月11日,在2024(首届)精准农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表示。

    “精准农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得益于GPS技术的普及以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旨在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精准农业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农田的精细化管理,从最初的种植业扩展到动物精细养殖,体现了因地制宜、精细管理的哲学思想。”赵春江强调,精准农业不仅是一种技术体系,更是一种理念,需要灵活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与业务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崛起,精准农业正逐步向智慧农业转型。赵春江解释,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数据的广泛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使得农业生产系统的把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智慧农业不再仅仅追求操作的精确性,更强调通过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来实现生产的高效、绿色和可持续。从无人农场到少人化生产,智慧农业正在重新定义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提到智慧农业的技术构成与发展策略时,赵春江强调,智慧农业是工业技术、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技术体系涵盖农业自身、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三大方面。

    “高精度田间信息的获取是实施智慧农业的关键,而通过新型传感器、遥感技术、无人机等手段,我国已能有效获取土壤养分、重金属含量、作物生长状态等关键信息,为精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赵春江表示,特别是北斗卫星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精准播种、施肥、灌溉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极大地推动了智慧农业的发展步伐。

    为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今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面对未来,赵春江提出了智慧农业发展的三大特征:绿色、现代、智慧。绿色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则意味着技术的高度集成和应用;智慧则侧重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他预测,未来的智慧农场将实现无人化、高端化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形成绿色、高效、智能的农业生产体系。

    “尤其是小农户占比较高的生产组织方式,对大规模智能化农机装备的应用提出了特殊要求。”因此,赵春江建议加强小尺度精准农业技术的研究,发展适合小农户的智能农机装备,并通过信息服务、套餐服务、集成应用等多种模式,推动智慧农业在不同规模经营中的广泛应用。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赵春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农业信息技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