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清华这位院士,热衷“石头”!

2024-11-23   清华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103

他从事土动力学 

及工程抗震理论与应用40余年

主要成果应用于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地铁、高楼

以及高坝、港航、海上风电等

70余项国内外大型工程

为了让学生理解不同地质结构

他利用业余时间

组织将一块块天然形态的石头

从全国的名山大川运入清华园

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他就是

中国岩土工程领域领军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

张建民

水滴石穿,潜心突破技术难关

无论是地铁高楼还是堤坝大桥

几乎所有建筑工程

都离不开与土体接触

而这个土体与结构的“接触面”

便是影响安全的关键因素

因处于结构与各类土体之间

鲜有人对此深入研究

张建民在国内外分别获得

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博士学位

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为他对结构与土体接触面的研究

打下了良好基础

张建民带领团队从“零”开始

将实验设备一点点“攒出来”

完成的科研成果——

“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

力学测试系统研制及应用”

以系列化装备研制为基础

在土体与结构接触面、力学规律

物理机制、计算模型、分析方法

工程应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经鉴定

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服务于各种工程结构设计和论证

一个应用的实例

便是在黄河上游

两座高面板堆石坝挤压式边墙技术

论证和优化过程中

张建民团队采用项目研发的测试技术

针对接触面进行了系统试验

开发了评价计算模型和算法

解决了技术难题

为确保工程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节约了大量工程成本

成果直接推广应用到

青海省公伯峡水电站

马来西亚巴贡水电站

以及高坝、地铁、建筑

桥基、港航、海上风电等

国内外大型工程结构设计论证中

该项研究成果

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张建民还建立了

结构与土体一体化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研发了动力测试和动力计算

两个技术平台

成果应用到70余项大型工程抗震设计中

2017年

张建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少时的张建民

将国家需要与个人选择相结合

数十年过去

年逾六旬的张建民

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

脚踏实地、精益求精

走好自己的科技探索之路

张建民在土木水利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上演讲

聚沙成塔,他让石头讲故事

伴随工程走过许多地方的张建民

深刻体会到祖国的广袤

和先辈们的奋斗不易

“科学是有传承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

正是一代一代前辈教育的结果”

  

张建民常对学生提起

张光斗、黄文熙、钱宁等学界泰斗

为了能将先辈们的精神传扬下去

同时让学生们认识不同的地质现象

他发起并组织

在清华园建起一处“地质之角”

 清华园内的“地质之角”

从1981级校友捐赠的第一笔资金开始

许多水利系校友在他号召之下

相继捐款、捐石头

这件事情一做便是十余年

来自全国名山大川

和著名水利工程的287块石头

被一块一块从大江南北

历经波折跋涉运入清华

因对运输车辆的交通管制

每日凌晨1点左右

石头被运入校园

每一次,张建民都会

小心翼翼组织卸车安放

忙完已是凌晨三四点

“和科学研究一样

要干成任何一件事

不辛苦不投入是不可能的”

“地质之角”一隅

张建民印象最深刻的

是在与清华水利系渊源颇深的密云水库

发现了一块非常漂亮的石头

“张光斗先生

是密云水库工程的总工程师

提倡要‘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使水利系形成了

重视实践的优良传统”

张建民认为

这不仅是块具有科学意义的石头

更是代表清华水利人精神的延续

为了能顺利迁移石头

张建民带领团队

使用100吨级的吊车完成吊装作业

当巨石运进清华的时候

恰好是百年校庆的0点

“长途跋涉的巨石”

像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礼物

张建民至今回忆起来

仍激动不已

“地质之角”的含岩屑长石石英砂岩

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

终于在清华园中心

校河之畔、草木拢翠处

陈列出了这座

我国首个在自然尺度下

集中、全面、系统、便捷地展示

典型地壳岩石和典型地质现象的

校园地学实践教育基地

未来

张建民还计划建造地质历史长廊

将更宏伟的愿景一步步实现

涓滴成河,走向深蓝大海

为服务我国海洋工程领域重大战略需求

研发海洋工程关键核心技术

攻克相关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

张建民受命牵头推动

清华工科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

和清华大学、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

三方于2021年共建的

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

(简称“中国海工院”)院长

 张建民在中国海工院北京研发基地

从坝工、河工、港工到海工

“水”越来越多

张建民的科研征程

愈加波澜壮阔

如今

张建民对科研创新有了更深的体会

“从事海洋工程科技创新

需要拥有如大海一般博大宽阔的胸襟

和开放包容的精神

需要打破

海陆界限、部门界限、学科界限

只有这样

才能走向深蓝大海

才会海阔天空,大有作为”

张建民依旧保持着年少的习惯

每天早起学习

学习时间从7点提前到5点

但他并不觉得辛苦

“要推动初创期的中国海工院各项工作

就要学习全面的管理知识

成为复合型人才

只有这样

才能将路走通、走稳、走好、走强

  

为了搭建好开放共享型的

海洋工程科技研发平台

张建民仍觉自己

“在摸着石头过河”

他在专业之外开启新的挑战

学习管理、产业化等相关知识

“我要为我签的每一个字负责”

 工作中的张建民

 同样在“摸着石头过河”的

还有张建民的学生们

凡是他指导过的学生

都会记得他的14字箴言

做人的“境界、眼光、胸怀”

做事的“感恩、包容、分享、协作”

张建民认为

“这是一种格局,也是一种学养”

“水利系的同学面对的

多是复杂、庞大、系统的问题

一定需要各方各个专业协同配合

这样才更有可能

在不那么完美的条件下成功”

作为老师,张建民已培养出

众多工程领域的优秀人才

谈及对学生们的期许,他说

“我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

跑到我的前头

比我跑得更好、更远”

“进门的时候,我教你

出门的时候,你教我”

张建民希望用这句话

激励学生“一代更比一代强”

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专家

为国家科技创新接续奋斗

从点滴积累

逐步走向深蓝大海

一步一步

更加波澜壮阔的人生

等待张建民和他的学生们继续书写

更多报国清华人的成长故事

我们将继续为你讲述……

 统筹|吕婷

文|胡思凡

视觉设计|贺茂藤

排版|常潇予 杨天舒

编辑|彭稳平

责编|苑洁

审核|刘蔚如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张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