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20日,在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节水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节水大使”康绍忠表示,水安全是食物安全最根本的保障。当前,水资源短缺,特别是水地矛盾问题,已成为我国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康绍忠介绍,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近30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增加了3.27亿亩,增加到10.55亿亩,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农业节水和高效用水形成了1100亿立方米以上的年农业综合节水能力,其中,农艺节水与工程节水的比例分别为45.76%和54.24%。在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粮食连年丰收的前提下,农业用水总量下降了300亿立方米。
康绍忠表示,虽然我国农业节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应看到,我国农业水效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76,粮田单方灌溉水生产力为1.80千克,旱地降水利用率为63%,而国际先进水平分别在0.7—0.8之间、2.0千克以上和80%以上。
如何促进农业节水高质量发展?康绍忠建议,要加强对全国农业节水相关基础数据的长期监测,特别是水资源紧缺地区农业用水总量、灌溉面积、地下水水位的监测,建立科学合理和简便实用的农业节水评价指标体系与分区分类考核评价标准;根据水资源承载力严格控制不同区域的农业耗用水总量与强度,发展适水农业,彻底遏制水资源紧缺地区节水改造灌区灌溉面积盲目扩张、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的态势。同时,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应通过跨区域调水和在水资源丰富地区扩大灌溉面积,使2035年前后的农业用水总量适度增加到3875亿立方米。
“破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安全保障难题,根本出路在于藏水于技,发展高水效农业,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减少单位食物和农产品生产的净耗水和灌溉用水,走技术进步替代灌溉用水增加之路。”康绍忠强调,农业节水科技创新,则要加强与生物信息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和创新运用,促进农业节水向智慧化、精准化、无人化方向转变。
责任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