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李国杰院士做客深大“大师面对面”第十一讲 回顾创新求索之路

2024-11-05   深圳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64

    11月4日下午,深圳大学“大师面对面”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在粤海校区校友广场多功能厅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以“难忘的创新求索之路”为题,讲述了中科曙光、龙芯中科、寒武纪、海光信息等高新技术公司的成长与成功历程。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主持报告会,人力资源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30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毛军发主持报告会

    李国杰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所”)首席科学家,还兼任中科院计算所旗下中科曙光公司董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

    要形成以产业技术为目标导向的科研文化

    “我今年已经81岁,80年来风风雨雨,几起几落。留学回国以后40余年一直在探索自主创新之路,有一些切身体会。”报告一开场,李国杰就坦言,这个报告主要不是讲科研工作,而是讲他曾主持或参与创建的几个企业,因为他深信“国家强盛的基础是企业,科研的归宿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一定要形成以产业技术为目标导向的科研文化”。

    李国杰说,近几年深圳大学发展突飞猛进,在社会上获得美誉,深圳大学校友的创新创业成就令他肃然起敬。他认为,只有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真正把企业当成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才会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你重视创新,你就要关注为中国的自立自强而顽强拼搏、勇闯禁区、引领潮头的高技术企业。”

    回忆起中国计算技术的科研探索之路,李国杰很是感慨。作为计算技术科研人,他经历过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即“超算”)核心技术封锁的“玻璃房子”之辱,也曾为中国大型计算机发展落后被嘲“‘公机’不会下蛋”的讥讽而苦涩。尽快研制自主可控的高性能计算机既是战略发展要求,也是市场所需。“863计划”推动了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成立,创造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从无到有的奇迹,为中国的科技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1993年,李国杰牵头研制的第一台计算机“曙光一号”研制成功,依托“曙光一号”科研成果,中科曙光在1995年成立。以“曙光一号”为起点,中国超算事业拉开了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大幕。

    中科院计算所为什么能摆脱困境、重铸辉煌?李国杰表示,根本原因在于确定了“国立研究所”的定位和“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的办所理念,明确了计算所的“三头”使命,即成为计算机领域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龙头、我国信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源头、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研究的领头雁。近20年,中科院计算所倡导“以产业技术为目标导向”的科研文化,将不下蛋的“公鸡”变成了沿途下蛋的“母鸡”。

    李国杰说,中科院计算所健康发展的“法宝”是理念和文化:强调科研工作的“经纬”关系——工作中要有正气、骨气与大气,要以需求带研究,以任务带科学,以问题带方法,以系统带关键技术,要做真正的系统,而不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研究。强调包容并蓄的太极文化——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强调团队拼搏精神,又鼓励个人钻研探索;既有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又有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作为不太看重“帽子”的研究所,强调“人人是才,人人幸福”。

    创新求索的双翼:务实与自信

    李国杰说,中科曙光、龙芯中科、寒武纪、海光信息等高新技术公司的成长故事,正是他难忘的中国计算技术创新求索之路。

    他讲述了中科院计算所培育“寒武纪”团队的故事。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处理器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云霁和弟弟陈天石——寒武纪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兄弟俩从中科大少年班学生,到成为中国处理器芯片领域的研发先锋,从在“小黑屋”一起钻研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到寒武纪公司挂牌上市成为国内AI芯片第一股,让“寒武纪”芯片成为名副其实的“先驱”和“引领者”,改变了我国在信息领域的“跟随”状态。

    李国杰将陈云霁的话分享给大家:“要做一个好的基础研究者,一定是个很孤独的人。自己就像在一片茫茫大雾的森林里面走,不知道哪里有出口,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心中有不熄灭的一团火花。”他说,中科院计算所不但在科研上坚持做与众不同的事情,还在教育和构建产业生态上不断创新,如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生一芯”计划已向国内外辐射,覆盖300余所高校,成为全国芯片设计人才培养的大平台;孵化企业已从“1+1”模式发展到“M*N”新模式。

    在“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故事里,李国杰还讲述了曙光公司与深圳结缘的故事——在深圳注册,得到深圳大力支持,与华为和深圳超算中心紧密相连。曙光计算机推广从做IBM服务器的B角开始,到成为以高性能计算机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再到曙光超算占据一大半国内超算市场,到如今中科曙光已成为我国先进计算的核心力量。“中国一流的计算机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未必低于外国,只要凝聚一批脚踏实地、不慕虚荣、决心为振兴民族高技术产业而努力拼搏创新的斗士,外国一流计算机实验室能做到的事,我们应该能做到。”

    “辞旧岁狗剩横空出世,迎新春龙芯马到成功。”这是曾经挂在龙芯CPU研发团队成员宿舍门口的一副对联。在这个故事里,李国杰回忆了从2002年第一款CPU“狗剩”到逻辑设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龙芯CPU研制的艰难岁月,总结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也盘点走过的弯路和历史教训。他说,成功的起点是自信。“我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80多岁仍奋战在龙芯第一线的黄令仪教授的话言犹在耳,“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座右铭从曙光继承到龙芯,“砸锅卖铁也要把龙芯做出来”的坚定信念、走市场化道路的科研导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都敦促着他们留心“杀君马者道旁儿”的捧杀,解决培育产业生态的难题。“发展高技术要有胆识,”李国杰说,“因为我亲身体会到,许多事情没有做成,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敢做。”

    李国杰在海光CPU的故事里回顾了中国芯片的加速发展之路。海光公司除了正面要直接对付美国政府的封锁打压外,背后还要忍受“穿马甲”、“洋买办”的暗箭和“不自主”、“不安全”的质疑。但他们韬光养晦,埋头消化吸收2400万行源码,不断攀登高峰。李国杰说,机遇稍纵即逝,只有在市场博弈中抓住机遇的人才能出奇制胜。为服务器CPU自主可控做出重大贡献的海光公司在2022年成功上市,目前已成为我国化解“卡脖子”问题的骨干企业。“中国实现自立自强,要靠背着‘十字架’拼搏潜行的斗士!”

    敢于挑战、持之以恒实现“自主开放创新”

    创新求索依然道阻且长。未来怎么走?讲完故事的李国杰向深大师生分享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感想与建议。

    他说,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选题、科研的主要工作不是写论文,而是找问题、出题目。“回顾我的下半生,留学回国近四十年来,我为国家启动重要的科技项目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

    李国杰说,做科研还要敢于做没有把握完成的研究。要有挑战风险的胆识与魄力,只要有相关的技术基础和高度的责任心,在把握好大方向后努力拼搏,就能超水平发挥,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

    创新需要持之以恒地试错和求索。“谁扣扳机谁瞄准”,李国杰表示,自主创新必须要有以弱胜强的胆识与魄力,敢于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要形成以产业技术为主体导向的科技文化,将论文融入普及大众的创新产品之中。

    他还特别强调,“自主”和“开放”是创新的两个基本属性,要从关注自我的输赢升华到关注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他表示,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作用是探路,探路者要有忍辱负重为国分忧的坚韧性格以及埋头苦干的研究心态。

    报告结束后,李国杰与现场师生展开交流,就师生提出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如何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等问题精彩作答。他鼓励广大学子秉持“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理念,强调在科研中要耐得住寂寞,保持“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胸怀。

    深圳大学“大师面对面”系列讲座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场,内容涵盖科技创新、基础研究、航空航天、青年成长、国之重器等方面,该场讲座聚焦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为我国芯片发展带来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阐明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持续探索科学前沿的进程中的定位和工作理念。

    (党委宣传部 王若琳 向纪源)

李国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计算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