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建议  >  观点建议详情

中国测绘 | 周成虎院士:智慧城市让人、自然与社会更加和谐

2024-10-26   中国测绘学会   阅读量:49

周成虎院士:智慧城市让人、自然与社会更加和谐

王瑜婷

    “城市就跟人一样,是个生命体。建设智慧城市,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数字化转型,而是让城市里的人、自然、社会更加和谐。其中有5个方面是必须关注的: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只有这5个方面都关注到,才能使智慧城市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让城市治理更加精准、高效,让市民生活更加便捷、智能。”

    在第十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会长周成虎如是说。

数字化革命推动城市发展

    在报告中,周成虎院士系统梳理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他指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距今5000多年,是族群聚集而形成的城邦,满足了人类对生存、安全、物资交换的基本需求。工业文明催生了现代城市文明,城市发展催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反过来创造了人类更大规模聚集的可能,推动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满足了人类追求舒适、幸福、自由、交流的内心需求。城市的发展史,就是社会进步史和人性追求史。

    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交汇融合,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数据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优化了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推动了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据日益成为重要战略资源和新型生产要素,并推进人类进入数字文明时代。

    “数字化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周成虎说道,“从原始社会刻画记事到文字记录,都少不了数字,数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社会生存状态,这种方式是对现实生存的模拟,更是对现实生存的延伸与超越。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生产力要素的数字化渗透、生产关系的数字化重构、经济活动走向全面数字化,使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被打上了浓重的数字化烙印。人类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及智能响应的方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绿色的环境、和谐的社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大众建立一个优良的工作、生活、休闲的环境。因此,数字化革命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从BIM到CIM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经过探索期、加速期、建设期和深化期。2012年12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从此拉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序幕。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标志着智慧城市全面进入落地实施阶段。2021年,全国各地不约而同地将智慧城市列为首要发展任务,正式拉开了“十四五”开局之年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智慧城市就是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建筑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在全球提倡低碳绿色发展形势下,让每一座建筑都实现智慧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之一。以现代BIM(建筑信息模型)为基础,构筑CIM(城市信息模型),则是最重要的核心技术支撑。”周成虎院士指出。

    “CIM是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从范围上讲,CIM是大场景GIS数据+小场景BIM数据+物联网的有机结合。CIM可完美实现‘多规合一’要求,涉及行业包括规划、国土、交通、水利、安防、环境保护、文物保护、能源等各大行业领域和一切智慧城市相关领域。CIM将数据颗粒度细化到城市单体建筑物内部的一个配件、一扇门,建立可感知、动态在线、虚实交互的数字孪生城市,为城市科学管理和精细化治理提供数据基础。CIM的应用范围很广,从区域、城市、城区、园区到大宗地块,CIM的应用主体从国家、省市区级政府、园区管委会到企业。从BIM到CIM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周成虎院士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BIM与CIM及其之间的关系。

    他接着说:“CIM既可以做宏观产品,比如整个城市的可视化,也可以做微观产品,比如一个小区、甚至一栋楼的三维可视化;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还可以做系统性的分析评估。CIM具有两大价值:一是助力城市‘一张蓝图干到底’,二是助力城市运营管理,城市各个行业部门在同一数字化平台上推进整个城市的信息化运行与管理,避免信息孤岛,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与持续发展提供了现代化手段。”

时空大数据是城市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围绕总体要求、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以及保障措施5个方面着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周成虎院士表示,《意见》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三全”的要求:一是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设施互通、数据贯通和业务协同,以场景为牵引,破解数据供给流通障碍,形成一批社会有感、企业有感、群众有感的应用,提升数字化转型质效。二是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统筹推进城市算力网、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等建设,推进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加快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大力推进数据治理和开放开发。三是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加快推进适数化制度创新,持续创新智慧城市运维模式。

    周成虎院士强调,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时空大数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开展好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撑和保障,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为此,要持续推进各类基础平台功能整合、协同发展、应用赋能,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统一的时空框架,畅通生产直通应用、应用直通服务的渠道,继续发挥好时空大数据的生产要素作用和数据资源价值。

    周成虎院士最后对智慧城市做了展望:“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已进入‘人机物’混合、动态互联的社交时代,万物互联正在重塑城市发展形态。未来城市将进入数字孪生发展阶段,实现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确判断、持续进化。建设智慧城市将成为21世纪的第一产业,新技术将助力实现高效、便捷和安全的城市生活,重塑未来城市。”

    来源:《中国测绘》2024年第8期;转自:资源中国

    编辑:岳   月

    初审:齐   阳审核:马志勇

周成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