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高端访谈|瞄准材料领域万亿市场 明月湖实验室这样建——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院长潘复生

2024-11-14   重庆日报   阅读量:200

    人物名片

    潘复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镁合金、铝合金、轻金属储能材料、生物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在镁合金新材料与新工艺、铝合金板箔材与锻件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

▲潘复生。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11月11日,在经过两年的筹建之后,明月湖实验室正式揭牌。

    作为重庆围绕四大科创高地布局建设的四大实验室之一,明月湖实验室是以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为核心,瞄准材料领域万亿市场,聚焦新一代颠覆性储能材料、高性能轻量化材料、智能新材料和材料智能设计等重点方向,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建设材料领域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产业化高地。

▲近日拍摄的位于两江协同创新区的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明月湖实验室是怎么建起来的?在两年筹建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院长潘复生进行了专访。

    怎么建起来的?

    邀请院士专家100余人次,对明月湖实验室发展提出决策建议

    重庆日报:明月湖实验室为何将新一代颠覆性储能材料等方面确立为重点方向?

    潘复生:之所以把新一代颠覆性储能材料、高性能轻量化材料、智能新材料和材料智能设计等确立为重点方向,一是国家有刚性需求,二是我们有技术优势,三是我们有产业基础和产业需求,四是重庆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

    以储能材料为例,当前,全球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但能源转型加速,煤炭占比已大幅度减少,而我国能源结构“一煤独大”,严重制约减排进程。解决这一难题,有两个途径,第一是节能减排,第二是能源转型。前者是目前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最现实的途径,后者是解决“双碳”问题最根本的途径。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储能是核心,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的发展尤为关键。只有把储能材料装备产业做大做强,才有可能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的大规模使用。正是因为国家有这样的刚性需求,新一代颠覆性储能材料就成了明月湖实验室的重点方向之一。

    同时,我们在这些领域有技术优势,比如以镁电池、镁储氢为主体的新型储能材料,以镁合金、铝合金为代表的轻量化材料,以传感器材料为代表的智能材料,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多个方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明月湖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近日,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研究人员在镁离子电池组装实验室的手套箱里使用镁合金等组装电池。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重庆还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比如镁合金、铝合金材料,以仪器仪表材料为代表的智能材料,重庆都是重要生产基地,甚至有的企业把总部研发生产基地放在重庆。同时,重庆拥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比如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这让明月湖实验室研究开发出来的轻量化材料有直接用途。

    此外,重庆具有很好的地理位置,是国家“西电东送”的联结点,因此有机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型储能材料和装备市场。

    总而言之,这些重点方向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后确立的。

    重庆日报:明月湖实验室花了两年来筹备,这个过程肯定充满艰辛,您和团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潘复生:过去两年,明月湖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往大的方向去发展,我们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管理团队的建立,这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

    其次是人才引进和人才联动。人才引进的工作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但实验室的工作要推进,有的人才虽然没有到位,但通过联动的方式,已经围绕实验室的重点方向,加速推进实验工作的开展。

    第三是项目启动和项目联动。除了实验室本身的项目启动以外,项目合作联动也同步开展,以开放合作的心态,与其他单位资源共享、联合攻关。

    第四是推进实验室的基本建设。目前,实验室在筹备阶段的建设基本完成,搭建了相关平台,100多名研究生可以在明月湖实验室开展实验。

    除了这些具体工作以外,我们还围绕明月湖实验室的战略布局,邀请院士专家100余人次,对明月湖实验室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提出决策建议,完善明月湖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同时,我们致力于推进明月湖实验室构建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让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得到持续性保障。

    ▲近日,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研究人员在热处理实验室做实验。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除了这些具体工作以外,我们还围绕明月湖实验室的战略布局,邀请院士专家100余人次,对明月湖实验室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提出决策建议,完善明月湖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同时,我们致力于推进明月湖实验室构建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让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得到持续性保障。

    取得了哪些成果?

    形成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为支撑的建设雏形

    重庆日报:在筹建阶段,明月湖实验室建设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进展?

    潘复生:在过去的700多个日夜,实验室积极开展人才团队建设、布局有组织科研攻关、谋划产业化项目、筹备产业引导基金,已形成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为支撑的建设雏形。

    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明月湖实验室筑巢引凤、优化完善人才管理体系,暖巢留凤、强化营造人才创新氛围,固巢育凤、加快搭建人才引育平台,人才聚集效果明显。目前引进镁基固态储氢团队、金属空气电池团队、纳米新型储能材料绿色制备团队等15个团队,谢建新、彭寿、陈光、韩恩厚、郭再萍、郭正晓等院士已开始在实验室积极组建团队。截至目前,实验室人才数量超30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学位以上人员达70%以上,初步形成人才汇聚效应。

    ▲近日,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研究人员正在材料合成实验室里合成正极材料。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并不是单纯地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多地追求人才和实验室的匹配度、吻合度,紧紧围绕实验室的重点方向选择合适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人才的作用,也让人才未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科研攻关方面,实验室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实验室自我发展有了良好的开局。我们累计牵头/参与申报项目14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项目两项、市科技局“揭榜挂帅”重点项目两项等,同时签订重大横向科研项目1项,累计获得横向、纵向科研项目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近日,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研究人员在进行电池检测。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目前,实验室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实验室团队研发的安时级镁离子电池、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与装置、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分别荣获2022年、2023年、2024年国际镁协“镁未来技术奖”。国际镁协成立70多年来,仅有的3个未来技术奖均花落重庆。

    ▲近日,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研究人员正在展示全球首款安时级镁离子电池。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在产业化项目方面,实验室加快推动一批重要产业化项目落地。比如,实验室与宝钢金属签订《低成本镁基固态储氢》合作协议,目标是2—5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世界电池头部企业超威集团投入4亿元,在两江新区注册成立了重庆超威镁储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镁电池商业化产品;与宝武集团、重庆美利信合作成立“中国镁铝合金超大铸件研发中心”。令人欣喜的是,实验室与赛力斯签订正式合作协议,镁合金一体化铸造产品已经在赛力斯的车型上规模化应用,目前,赛力斯的镁合金材料单车应用量位居全国第一。

    另外,在国际国内平台建设和学术交流方面,实验室积极开展开放合作,牵头成功获批“中国储能材料与装备协同创新平台”,团队成员参与组建“高端装备铸造全国实验室”“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平台、“国际镁学会”“国际储能材料学会”等国际平台,以及中国商飞重庆大飞机研究院等。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的支持下,正在牵头组建国家轻金属技术创新中心和国际功能材料学会。此外,实验室和团队成员主办和参与的系列大型会议超过40场次,在行业内形成较强的影响力。

    未来怎么干?

    以明月湖实验室为中心,构建核心实验室、卫星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

    重庆日报:明月湖实验室揭牌后将如何发展?

    潘复生:明月湖实验室将按照“一核、两翼、三圈、四代”建设路径,即以核心实验室为中心,以科研、产业为两翼,打造网络圈、生态圈和产业集群圈,开展“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四个一代”科技布局。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以明月湖实验室为中心,构建核心实验室、卫星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的实验室体系。明月湖实验室即核心实验室,其他一些研究新型储能材料、轻量化材料和智能材料的实验室,虽不在明月湖周围,已经建立在其他区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人才流动和资源共享,以这些实验室为依托建立卫星实验室。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面向国际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网络实验室。

总之,就是要打破时间和物理空间的双重局限,在更大范围内去整合创新资源,聚焦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下的协同攻关,助力重庆打造西部一流创新高地。

    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将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技术攻关,实施高效协同的科研攻关组织模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多元互通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施融合强链的产业创新提升机制;坚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施“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引育机制。

    比如,我们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前期探索创新实验室与高校人才“双聘”“三方协议”,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动“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探索创新人才的引育机制和评价模式,推动更加充分的放权,赋予科技人员更多的自主权,真正有更多的能动性,围绕实验室的重点方向开展自由探索,同时,通过政策法律保障,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从而释放更大的创新创造活力。

    未来,明月湖实验室力争通过12年四期建设,建成国家级平台1个,累计形成高水平标志性成果10项以上、培育国家级人才40名以上、建成高水平科技团队30个以上、人员规模3000人以上、形成专利(含申请)5000项以上、完成科技成果应用及转移转化200项以上、服务或孵化企业共计1000家以上,以“百千万亿效应”提升重庆制造业竞争力,力争建成材料领域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产业化高地。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李珩      审核: 匡丽娜

潘复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轻合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