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樊嘉院士:夯实基础知识,懂得体会感恩他人!| 大师课堂

2024-10-22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量:194

    作者:陶婷婷
    摄影:季俊辉

肝脏在人体器官中
扮演怎样的角色?

想成为一名合格医生
需要在学习生涯夯实哪些基础?

    10月18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大师课堂——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上,肝脏肿瘤与肝脏移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受邀走进上海市延安中学,为学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关于肝癌治疗进展和医学人文精神等内容。

    在中学把基础知识学扎实

    樊嘉院士首先给学生们科普了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它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器官,体内80% 的血供来自门静脉系统,20%来自肝动脉系统。肝脏可分泌胆汁,可代谢糖、蛋白质、脂肪、激素等,还具有凝血、解毒、吞噬或免疫功能,可见肝脏健康何其重要。

    中国新发肝癌占全球50%以上,肝癌仍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疾病,提高肝癌病人总体生存仍是医者面对的严峻挑战。樊嘉从1991年的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说起,为大家回顾肝癌治疗的中国之路。50年前,患上肝癌几乎等于被判了死刑,当时一台肝癌手术需要输血1万毫升,被称为“禁区”,而如今几乎不用输血,且患者五年生存率大大提高,这都源自于一辈辈肝癌学者的长期努力,突破禁区。

    要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者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学好技术是一名医生的立身之本,不断精进技术是一名医生的进步之源。樊嘉表示,学医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只有不断精进技术,提高诊疗水平,才能更好地治愈疾病、解除痛苦,不辜负患者的性命相托。优秀的医生不能只低头看病,还要潜心研究,有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知识是完成高难度手术的基石。樊嘉勉励学生们,无论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在中学都要把基础知识学扎实。

    多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会沟通

    樊嘉院士长期致力于肝肿瘤外科临床诊疗、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及教学工作。已完成肝癌切除手术11000余例、肝移植3190余例。樊嘉院士通过一张张患者康复后的照片,讲述他们在手术治疗后迎来“新生”的故事,其中包括全球首例成人-儿童“废弃”肝移植、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中国首例经典辟裂式肝移植、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等。

    樊嘉还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使伴门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对肝癌肝移植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我国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上海复旦标准”。系统解析了肝癌转移复发微环境调控分子机制,建立了肝癌和肝内胆管癌的分子分型及肝癌早诊与转移复发预测模型,并实现多项临床技术转化。

    樊嘉告诉学生们,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科研创新精神,也要以人文之光温暖生命,传递善良。他说,医患沟通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艺术,沟通不止是传递信息,更是建立联系和理解患者的需要。他回忆起曾经有一位肝移植患者,当时手术成功率为50%,樊嘉与患者耐心沟通后,患者很坦然,给予他完全的信任,愿意把生命交给他,并表示愿意为医学进步做贡献,最终手术很成功。医学人文是对生命的极度尊重和真挚关爱。


    樊嘉也表示,每个人的成功不是全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而是大家的帮忙和支撑所成就的,他希望学生们不要过于自我,多体会别人的感受,多关心长辈,学会合理的沟通方式,更要学会感恩。最后,樊嘉对学生们提出了殷切期望:鲜衣怒马少年时,迈步开拓未来,希望同学们刚健有为、奋发进取;富于创造、敢想敢干;团队合作、共同进步;兼容并包、广收博采;循梦而立、向阳而生。

    活动背景

    “大师课堂”——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由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教委联合主办,邀请院士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与学生面对面互动,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更好地“孵化”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在助推“双减”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树立起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审核:上海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

樊嘉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