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苏联专家舍米亚金给新来的中国留学生谢毓元安排了一项“化合物合成”的任务,清楚地告知每一步应该怎么做。
如果按照导师的方法,过程显得太复杂了。谢毓元暗自思索了一晚上,想到一个更为简便的方法。
第二天,他与导师进行了讨论,结果导师不仅不相信,还批评他不听话。
1958年,谢毓元在莫斯科红场留影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思来想去,谢毓元没有盲从,而是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一直熬到深夜,终于得到了目标物。之后,他将化合物交给导师看,导师觉得这不可能,并立即安排将化合物送到分析室,要求工作人员暂停其他工作,立刻对他的样品进行分析。
结果出来后显示,化合物和导师要求的一模一样。导师十分高兴,笑着对他说:“你们中国有句话叫做‘成者为王’,我们苏联也有一句话‘成功的人是不受责备的’。”
1953年,谢毓元在上海武康路395号实验室做实验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自此,舍米亚金对谢毓元开始了“放养”模式,别人做不出的实验常常会转到他的手里,也能顺利完成了,还称赞他有一双“幸福的手”。
谢毓元副博士论文答辩后与同事同学合影
左四为谢毓元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对于谢毓元来说,“幸福的手”并不是来自于“幸运”,而是他不怕困难、善于探索、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促使谢毓元归国后完成了一个更大的挑战。
1960 年,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研究高血压药物过程中,意外发现莲子心水煎剂在麻醉猫肠道给药中具备降压作用。在继续研究的过程中并从莲子心中提取出一种新型生物碱——莲心碱。
莲子心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清心去热”的记载,在华南一带民间曾采用莲子心单方治疗高血压。深入研究莲心碱化学结构,对高血压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60年代我国各类分析仪器还不齐备,研究所并未测定出莲心碱的绝对构型,也未开展莲心碱的全合成工作。
1961年,获得副博士学位的谢毓元回到了祖国,将这情形看在眼里,心里有了下一步想法。
1962年,经过研究所同意后,谢毓元开始着手莲心碱的全合成工作。他从调查研究入手,埋头大量文献之中。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推敲,他发现莲心碱的合成兴许可以通过Ullmann反应,将两个光学活性的四氢异喹啉由醚键结合起来。
就这样,在经过两年多的反复尝试后,谢毓元等人在1964年完成了莲心碱的全合成工作。莲心碱作为第一个由中国人确定化学结构和全合成的生物碱,为无数高血压患者带来了希望。
1982年7月,莲心碱和药物所的其他11项中草药研究项目,作为“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十二种新有效成分的发现”成果的组成部分,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莲心碱和其他11项中草药研究项目
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莲心碱的全合成只是谢毓元众多科研成果的一隅,他在多个科研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我国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人最大的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以自己的辛勤工作造福社会,为社会所承认。”谢毓元先生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为科学奋斗终身,用一双“幸福的手”,造福了千千万万的人。
参考资料:
[1]李明辉,毛汝倩,杨春皓.本然化成:谢毓元传[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
[2]谢毓元 .谢毓元:在瓶瓶罐罐中收获人生[N]新民晚报.2015.12.0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