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创始主席白春礼
成立近6年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共支持了16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涉及116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17个ANSO专题国际合作网络,助力更多科技成果惠及人类,开辟了国际合作的新范式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熊琳 陈旭
作为国内首个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成立,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综合性国际科学组织,“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以下简称ANSO)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在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应对共同挑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成立近6年来,ANSO共支持了16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涉及116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17个ANSO专题国际合作网络,助力更多科技成果惠及人类,开辟了国际合作的新范式。
“自2018年11月4日成立以来,ANSO与国际科学界开展广泛、深入、持续的科学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带来了诸多福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创始主席白春礼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
白春礼说,面向未来,ANSO将鼓励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科研机构加入,持续创立品牌计划和活动,高质量实施各类项目,健全完善运行机制,立足长远打造高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科学组织,力争在国际科技舞台发出更大声音、产生更大影响,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更多贡献。
国内首个综合性国际科学组织
《瞭望》:ANSO创立的背景是什么?
白春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启动实施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和“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行动计划,在非洲、中亚、南亚、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创建了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开展了1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为共建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巴基斯坦科学院、波兰科学院等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国际科技组织,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会议充分肯定了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成果,并倡议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推进建立共建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长效机制。
2017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12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科技组织代表在巴基斯坦召开会议,讨论确定了组织名称,制定了章程草案和发展规划。2018年11月,“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ANSO正式成立。
《瞭望》:在我国设立国际科学组织有何意义?
白春礼:在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能力达到新阶段时,国际科技组织应运而生。国际科技组织是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汇聚的平台,更是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抓手。通过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包括中国在内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可以更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升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影响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的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内,中方农业专家(左)与当地员工在大棚内耕作(2024年8月3日摄) 郑扬子摄/本刊
有力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瞭望》:ANSO成立至今的整体发展情况如何?
白春礼:成立至今,ANSO的正式成员由最初的37家发展至78家,覆盖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52个国家和地区。成员单位包括泰国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署、巴西科学院、土耳其科技研究委员会、塞尔维亚科学院等。
截至目前,ANSO陆续支持科学研究计划、奖学金计划、访问学者计划、国际会议资助计划等科技合作项目。同时,ANSO构建了17个国际专题网络,覆盖基础科学、气候与环境变化、粮食安全、水土保护、公共健康、绿色技术等领域。包括国际防灾减灾科学联盟、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国际绿色技术联盟、荒漠化防治联盟、“一带一路”城市环境健康联盟等,为ANSO实现其愿景和使命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ANSO分别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委员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多家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和国际基金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和协作关系,以开放创新思维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逐步发展成为被国际广泛认可的促进科技合作的新平台。
成立近6年来,ANSO始终坚持凝聚多边力量,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聚焦全球共性挑战和重大需求,促进各国科技创新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共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合作计划;积极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ANSO为推动新冠疫苗、药品和试剂的国际合作和联合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紧紧围绕生命健康、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技术、基础科学与人才培养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议题,在国内外重要场合主办和协办多场国际会议,有效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积极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科技朋友圈”,为国际科技合作和“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ANSO奖学金项目实施以来,年申请人数不断攀升,已支持来自超100个国家的两千余名研究生来华攻读学位。同时,与成员单位年均联合举办十余场线上线下培训,覆盖40余个国家和地区,部分培训项目已成为品牌,得到国际伙伴认可。例如,为推动“一带一路”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交通合作,ANSO支持举办绿色低碳智能汽车技术国际培训班,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等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150余名留学生参加。
《瞭望》:ANSO在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应对共同挑战方面,哪些案例令你印象深刻?
白春礼:改善民生方面,吉尔吉斯斯坦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存在部分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安全饮用水供应率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ANSO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联合研究专项“低成本智能净水技术在中亚的推广和应用”,根据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规划,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合作,为供水站等提供技术保障等支持,解决了大量当地农村居民饮用水保障问题。项目完成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院长发来由该国众多民众签字的感谢信,向中国政府、科学界等表达由衷感谢。
ANSO聚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开展一系列科技合作,促进民生福祉。例如,举办CropWatch农情监测培训班,为当地培养科技人才,助力泰国、柬埔寨、越南、缅甸等湄公河流域国家提升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助力其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零饥饿”目标,培训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代表认可。
为更好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应对共同挑战,ANSO推动我国政府部门、产业界与蒙古国联合开展“光伏技术与防风治沙”示范项目,探索“新能源+生态治理+民生福祉”的国际合作模式;面对新时期国际科技合作需求,ANSO联合国内顶尖大科学装置相关单位持续开展访问学者工作,共支持130余名国际专家学者来华访问交流,积极推动中国的大科学装置“走出去”,为全球优秀科研工作者提供使用中国大科学装置的机会;发布《ANSO可持续发展报告——科学技术对减贫发展的支撑作用和经验》,基于中国经验向发展中国家提出减贫建议,得到广泛赞誉。
为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提供有益借鉴
《瞭望》:ANSO的发展经验是什么?
白春礼:自成立以来,ANSO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疫情带来的挑战,努力克服困难,不断凝聚多边力量,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在发展中,ANSO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ANSO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科技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各成员单位国家和地区,与国际社会开展务实合作,以大国风范共享配置科技合作资源,使成员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坚持以人类福祉为共同目标,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理念融入世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发展历程中。
《瞭望》:ANSO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白春礼:ANSO作为国内首个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在近6年的发展历程中,面临诸多机遇。在全球化进程面临挑战的形势下,各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需求不断增加。在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ANSO积极发挥组织的平台作用,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有效呼应成员单位国家和地区需求,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同时,随着ANSO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愿意与其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ANSO的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组织机构加入ANSO,是ANSO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同时,我国尚未有管理国际组织的相关规定,ANSO这样的国际组织在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上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确保ANSO的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成立以来,ANSO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自身机制建设,积极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发出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球南方国家科技领域的声音,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未来,在全球范围内,ANSO将继续发展会员单位,加强ANSO高质量成员发展,持续拓展ANSO国际合作网络,扩大成员覆盖国家及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合作策略。我们将继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和引领下,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携手国际社会一道,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