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9月12日,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与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联合开设的本科生思政选择性必修课程——《科技史上的北京大学》在一教201隆重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创院院长、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担任开篇主讲,主题为《追光之路——北大科技百廿发展历程回溯》。本讲将北京大学置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宏观图景之中,系统梳理了北大自晚清发端至今120余载的科学教育探索之路。以史为鉴,韩启德院士对于北大未来的建设方向提出了若干反思,深刻地揭示出了本课程开设的意旨。
引言:揭开尘封的北大科技发展史
韩启德院士以一段引人深思的开场白,使我们将思绪投向北京大学鲜为人知的科技发展史。他强调,北大在推动民主、科学思想启蒙方面的贡献广为人知,但其在科学教育与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探索历程,却往往被革命史、思想史叙事所掩盖。我们需要揭开这段被尘封的历史,重新审视北大的科学教育发展之路。
筚路蓝缕的体制探索
韩启德院士首先将我们带回京师大学堂时期的北大,详细讲述了理科教育初创时的各种设想与实践。从最初的和硕和嘉公主府,到后来的马神庙第二院,京师大学堂在科学教育的体制探索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当时在招生中已经体现出对于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仕学馆、译学馆还是预备科,学生均需通过包括算学、物理在内的理科考试。这些举措虽然收效未及预期,但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北大甚至整个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发端奠定了基础。
开一时风气的先驱
民国时期,北京大学迎来了科学教育的黄金发展期。韩老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北大理科教师群体结构的转型。从俞同奎、冯祖荀等人作为北京大学培养的第一批科学教育者学成归国,到夏元瑮、饶毓泰等人执掌北大理科的建设之功,至1937年前后,北大理科教育在精英人才汇聚、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逐渐走向全盛。
随后,韩老师追忆了西南联大时期的北大,称之为中国科学教育的二次创业史。抗战时期,科学中心的转移和大规模的长途迁徙固然艰苦,但对于有些学科来说可以说祸福相依,如植物学、地学等学科的学人充分利用云南当地资源开展特色研究。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创造彪炳中国科技教育史的神话,与当时人们爱国奋进的思想底色和纯粹求真的科学精神密不可分。
破旧立新的历史剧变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大科学教育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韩老师重点围绕1952年院系调整前后北大在科学教育体制方面的革新,讲述北大如何与共和国命运同频共振。他提到,院系调整使北大理科第一次压倒文科成为发展重点,同时也带来了教学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全面苏联化;当时来自清华、燕大的理科人才汇聚北大,使北大理科的力量空前壮大,无可争议地居于全国之首。
在国家需求的驱动之下,北大力承重任,克服困难,率先创立了一批重点学科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多个领域引领全国科技发展潮流。
科学教育的创新与突破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北大科学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国际交流的增多,北大积极派出人才,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韩老师结合北大斩获“三大奖”、北大培养的院士人数等统计数据,系统回顾了北大在科学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以史鉴今展望未来发展
作为讲座的总结,韩启德院士指出,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北京大学所肩负的任务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生产,她始终是引领科技发展未来方向的先锋。以史为鉴,未来的北大将如何继续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韩老师提出了八个发人深省的历史之问:
北大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北大传统和精神?
如何根据北大禀赋统筹文、理、工、医学科发展?
如何推动重大科技原始创新?
科研与教学如何更好协调?
是否应该坚持本科生宽口径培养?
如何改善科技成果与人才的评价机制?
如何改进学校治理模式和管理结构?
韩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并相信随着本课程的不断开展,会有拨云见日之感。
在近120分钟的讲授中,韩启德院士以他深厚的学养和生动的讲述,为我们逐渐铺陈出了一幅北大科技百廿发展历程的动人画卷。从晚清时期的孤独探索,到民国时期的开风气之先,再到与共和国命运的同频共振,改革开放以后的勇立潮头,北大始终站在中国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韩老师的讲述中,不仅洋溢着作为历史亲历者的激情与温情,还充满作为科学观察者的睿智与理性,令人在感动之余深受启迪。
讲座现场有200余名同学到场,透过韩老师的精彩讲述,首次系统、全面地了解了北京大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北大杰出的科学先驱们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共鸣。北大科学所走过的曲折历程,促使他们重新思考科学发展背后的多维要素,也认识到科学文化和科学家精神在其中的意义所在。正如韩老师所言,“只有具备高科学审美水准的科学人,才能够做出高水平的科学”,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本课程中获得思想与情感的双重给养,成为兼具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卓越科学素养的科学英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大力量!
纪要整理:蓝贻茜
排版/编辑:张雪梅
审核:曹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