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百岁院士王振义荣获共和国勋章,他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真药神”

2024-09-29   文汇报   阅读量:903

    “一个药、一种病、一个人、一辈子”,这是一名患者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的朴实感受,何尝不是这名百岁院士医学人生道路的写照。

    今天(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瑞金医院副院长赵维莅来到王院士家中,陪同他一起收看了直播实况。当被问及此次获奖感受时,王振义院士表示:“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希望年轻一代,第一要好好念书,第二要多多思考,第三要不断提出问题,进行钻研并勇于创新。”

    今天下午,致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分享会在上海瑞金医院举行。

    瑞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表示,今天,王振义院士获授共和国勋章,在全院掀起学习王振义院士的热潮,学习王振义院士,就是要学习他的“四大精神”:学习他爱国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刻苦奋斗、创新突破的精神;学习他勇于担当、淡泊名利的精神;学习他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王老师的医者精神,不仅是一位百岁老人为我们这家百年医院树立的丰碑,更是指引我们未来一百年征程的灯塔。”

    今天,王振义的学生以及医院的青年医生、科研工作者、曾经的患者等纷纷聚在一起,动情讲述他们与这名医学泰斗的人生“交集”。尤为令人振奋的是,曾经轰动世界的“上海方案”还在继续,医学路有后来者,患者治愈路更有新希望。

    “感谢王振义院士,我成为那个95%的受益者”

    时间拨回到2012年。2月的寒风中,小陈走进瑞金医院血液中心,他知道,自己病了,对未来充满恐惧。做完骨髓穿刺后,小陈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但很快,他竟感受到周围的病人和家属向他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患这种病,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原来,这个曾经最凶险的白血病,已经被王振义“攻破”了。

    1986年,王振义在尝试无数种方法、测试无数种药品后,最终发现国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上世纪90年代,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又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案,最终使得这个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5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小陈激动地说,“我就是那个95%的受益者!”

今天,王振义院士在家中收看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

    此番回到瑞金医院,小陈再一次忆起十多年前的治疗历程。“过程并不好受,曾经历过横膈膜痉挛,连续打嗝两天一夜;也曾出现血小板低和凝血的问题,打一个喷嚏就让鼻血流淌不止……但是我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我得的病能治好。”小陈说,这个信心就是王院士的“上海方案”。

    虽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以治疗,但仍需长期辅以药物。为此,王振义放弃了申请专利,只为让更多病人“吃得起药”。

    “王老师为很多和我一样的患者带来了低价高效的救命药。”谈到这,小陈连说了好几个“还好”与“万幸”。

    身边的“真药神”鼓舞我们不断攀登医学新高峰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血液科赵维莅教授眼里,王振义院士就是身边的“真药神”。让她尤为感佩的是从2003到2023年,20年来王振义教授始终坚持每周四上午的“开卷考试”。

    “每周我们都会向王老师提供一个疑难病例,王老师就会用一周的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与大家一起探讨,疑难杂症到这时往往能找到线索。王老师笑称这是对自己的‘开卷考试’。”赵维莅教授说,如今,根据王振义教授每周四开卷考试答案梳理而成的《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已出版到第三集,大家都说这是王院士对青年医师最无私的奉献。   

    瑞金医院肾脏内科的医生高琛妮10年前还是一名医学生,在血液科实习时参加过几次王老师的“开卷考试”。她对一个病例至今记忆尤新,这位患者不像白血病,说是多发性骨髓瘤,又缺乏一些必要条件。王振义在周二拿到病人简单病史后,用48小时“交上答卷”——PPT的第一页,王振义就给出了准确诊断:分泌IgG淋巴浆细胞白血病。

    “这种病例非常罕见,当时国内没有报道。”让高琛妮惊喜且感动的是,王振义老师引用了一篇前一天才刚在线的文献,“这说明他一定直到周三的深夜都还在全网搜索最新的文献,以求给学生以最好最全的‘知识更新’。”

    在瑞金医院住院治疗的日子里,小陈曾在病房经历王振义的现场教学课。只见他不断地提问,思路敏捷,学生们拿着病例侃侃而谈……小陈感慨地说,此时作为患者,看到的是一种传承,是王振义先生用漫长的时间践行了“一个药、一种病、一个人、一辈子”的精神,是王振义以榜样的力量,言传身教,培养起一批批中青年专家团队。

    青年研究人员卢敏就是瑞金血液“金字招牌”下的新成员。2015年,卢敏加入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那年的新生见面会,卢敏第一次见到王振义,他的话让卢敏记忆犹新:“要像挤海绵一样珍惜时间做科研,要以满足患者临床需求为科研目标,要诚信严谨地开展科研。”

    快十年过去了,谨记王振义嘱托,卢敏和同事们继续努力开拓着瑞金血液几代人铸就的“上海方案”。

    今年9月23日,已近百岁的王振义如约给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生新生上“开学第一课”,视频里的他,白发苍苍,一字一句地对青年人认真地说:要珍惜时间、要为病人服务,要诚信严谨。卢敏的记忆里,王振义院士的“开学第一课”十年来从未间断,王院士的医学人生更激励师生不断攀登医学新的高峰。

    文:唐闻佳 张菲垭
    图:受访方供图
    编辑:张菲垭
    责任编辑:樊丽萍

王振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血液病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