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如何讲好上百人的科学课?院士有招!

2024-09-20   中国科学院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3437

    编者按

    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尊师重道的传统源远流长。每一个时代都赋予了教师特殊的使命,新时代更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殷殷嘱托,要做好老师、做“大先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他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宣传部推出《大先生的科学课》系列微视频,聚焦国科大教师队伍中的“两院”院士,全国优秀教材编写者、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国科大“李佩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科带头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国科大躬耕教坛、潜心育人的科学家“大先生”风采。

    本期,国科大官微推出《大先生的科学课》系列微视频第一季第二集,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献华,聆听这位大先生的科学课。

大先生的科学课:李献华院士》

    李献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将科学界认知的月球岩浆活动结束时间推迟了8至9亿年,领导建设我国最早的激光-ICPMS定年实验室,领导离子探针实验室研发出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位同位素定年技术......

    抛开满满的学术头衔和科研荣誉,你是否可以想象得出,课堂上的他,是位风趣幽默、和同学们融成一片、活力满满的“青年”学术人?

李献华在讲课

    “勤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

    “面对不同专业、不同教育背景的170多名同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所有的同学同时获益,这是一个挑战。”当被问及课堂教学理念时,李献华说:“凡事得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同学,我希望从这堂课中得到什么。”

    李献华想起自己本科校长严济慈先生曾说:“学一门课要把厚厚的书读薄,学好之后,又可以把薄薄的书读厚。”严济慈先生的话给了他极大启发,例如针对课堂如何让这么多教育背景、知识背景差很多的同学都受益的困扰,他说:“那就是要让他们热爱!勤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如果能让每位同学都从中获得乐趣,那做老师的就算是一种成功。”

李献华

    “协同、互助、高效”的合作精神

    李献华和他的团队曾获得“北京市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奖”。作为国科大教师团队中资历深厚的前辈,他表示在他心里青年教师和年长教师在教学认识方面并不存在所谓的“年龄鸿沟”。无论是年长还是青年教师,最终的目的都是和学生建立起“协同、互助、高效”的合作精神。

    “做老师的,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同学们实现梦想”。在李献华心中,老师和同学应该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科研项目出成果、出人才,才是最终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完成项目。

李献华(中)在与国科大学子交流

    多样化常常使我们有活力

    李献华深知同学们的性格各异,他风趣地说:“面对活泼的同学,我可以不活泼一点,面对安静的同学,我得活泼一点。”通过这种灵活切换的沟通模式,李献华希望和同学们达到一种融洽的氛围,更好地交流。“如果是一把镰刀砍所有的东西,那肯定砍不好。在和同学们互动的过程中也都互相学习。”

李献华(左)在接受采访

    “我们国科大教育体系里最有特色的就是多样化,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常常使我们有活力,如果所有的教育模式都一样,这不符合时代的需求。”李献华由此提到了他的团队:团队成员各自的年龄不一样,成长经历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很难用某种方式去描述好坏,因此他认为言传身教是第一位的。

    在他心中,每一位同学在自己的岗位胜任自己的工作都是值得骄傲的,“革命接班人是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有时候并不是老师们刻意栽培,一不小心可能会拔苗助长。”

    没有所谓的“料事如神”

    在李献华看来,没有什么“料事如神”。不是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和预想一致,例如在科研中发现模型有问题,这本身是好事情,但转变思维却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用大量可靠的数据确认。

    有时这种情形不是失败,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如果你的实验和你想的不一样,那你一定有重大的发现!”他说。

李献华

    自接收嫦娥五号样品起,李献华和他的团队7天完成分析测试,16天完成论文撰写投稿,100天在Nature上同时发表三篇文章。当再次提到这些代表性的科研数字,李献华说:“这些数字我都已经淡忘了,我记得的是过程。”

    从接收样品那天起,团队成员50多人集体读文献、学习,关于月球有哪些重要的科学问题,有哪些技术来研究这些问题,李献华和他的团队都做了很好的梳理。李献华特别提到,在正式接收嫦娥五号样品之前,他和他的团队曾对阿波罗11号样品进行研究。“这个过程对后来嫦娥五号样品的研究相当于一个预演。所有的技术、方法、问题都演练了一遍,大半年的学习过程加上实际的演练,才有了后面的7天、16天、100天。” 他强调:“做科研应该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

    “从未想过自己是大先生”的大先生

    “跟我的老师们相比,我真的说不上是大先生。”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前,李献华读了一本书,叫《月质学进展》,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老师主编的。读过这本书后他对月球特别感兴趣,想报考欧阳自远院士的研究生,但最终被调剂到涂光炽先生门下。

    涂光炽先生是做矿床的,却并没有安排李献华做矿床,涂先生说:“你是科大毕业的同学,数理基础比较好,实验做得比较多”,就安排他去做同位素。

    李献华回忆道:“说起大先生,我的老师涂光炽先生是真正的大先生。”建国初期,有许多优秀科学家突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其中也包括“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而带领他们回来的人,正是涂光炽先生。“涂先生主要负责矿床方面的研究,他的工作都是和国家需求非常挂钩的。做先生不只是做学问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家国情怀。李献华进一步说道。

    令李献华印象尤为深刻的还有一位,孙贤鉥先生。

    孙贤鉥老师早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到美国读了研究生,博士毕业后到了澳洲。“我是1992年到1993年在澳洲国立大学访问,和他在一栋办公楼里,办公室挨在一起,他对我们非常的关心,而且这种关心是无私的。他不需要这些同学或同事回馈,他希望,这些受帮助的人能够去帮助更年轻的一代。”李献华感慨道。

    孙先生英年早逝,享年61岁,他生前曾暗暗资助大别山贫困地区的学校,去世前告诉他的妻子,希望可以继续资助这些贫困地区。为了纪念他,他的亲属、生前好友及国内外地学界知名学者联合设立了孙贤鉥基金,奖励在两岸山地工作的青年地球化学者。

李献华

    李献华年轻时,受过很多老师无私的帮助和关照。如今,作为国科大博士生导师的他,也特别关心学生,尽己所能去帮助热爱地质和有想法的年轻人。

    延伸阅读

    李献华,同位素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等众多荣誉奖项。他曾带领团队开展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分析,自接收样品起,7天完成分析测试、16天完成论文撰写投稿、100天在Nature上同时发表三篇文章,彰显“中国速度”。团队通过对月球玄武岩的研究,将科学界认知的月球岩浆活动结束时间推迟了8~9亿年。同时,李献华领导建设了我国最早的激光-ICPMS定年实验室,率先研发出锆石微区定年和微量元素同时测定技术;领导离子探针实验室研发出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位同位素定年技术。

    李献华长期从事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和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发与应用。他领导的团队用了3年时间,将高精度U-Pb同位素体系定年的空间分辨率从传统的10微米提高到5微米,又用了10年时间,将离子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到<3微米的国际领先水平。实验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他领导的团队最早确认华夏陆块存在太古代地壳物质,将Rodinia超大陆聚合时间从10亿年修订至9亿年;他们在多个大陆上厘定出多期新元古代地幔柱来源的高镁基性岩,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学说提供了关键地质证据;他们精确测定了华南新元古代冰期的起始年龄,为雪球地球理论和地质年表成冰系时代的修订提供了关键年代学证据。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

文字/吕佳阳 唐义飞

图片/张京科

视频/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

美编/吴迪

责编/林正心 张雪雅

李献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