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这位复旦人受到总书记亲切接见,只因为……

2024-09-10   复旦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729

全国教育大会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前,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

参加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

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代表

同代表们热情握手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作为202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十二位获奖者之一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东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创新争先奖

赵东元在化学材料领域

取得诸多开创性成果

是享誉世界的顶尖科学家

但他觉得自己首先是一个教书匠

“作为一名老师

我的天职就是培养学生、培育人才

今天获得的这个奖分量很重

既是对我二十多年来教育工作的认可

更是对我未来的鞭策”

   

01

“一开始不喜欢给本科生教课”

    “表彰是几号,会不会和上课时间冲突了?”

    八月末的一天,赵东元刚刚得知即将赴京接受表彰。还没来得及激动,他下意识关心的,是课程该怎么安排

    2003年起,赵东元开始主讲本科课程“普通化学A”,一周两次,风雨无阻。二十多年来,这位笃信“课比天大”的院士,因突发状况不能上课的情况,只有一两次。

    202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当天,赵东元就飞回了上海,只因第二天早上有本科生的课。他用手提布袋装证书的照片被熟人偶然拍下、迅速“出圈”,从此被大家唤作“布袋院士”。

“布袋院士”赵东元

    2022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将唯一一个“科技功臣奖”颁给了赵东元。新闻发布会中途,他刚介绍完自己的研究就匆忙离开,原因同样是要去上课,“迟到五分钟就算教学事故了”。一路小跑的背影被记者抓拍下来,再次引发热议。

赵东元一路小跑赶去为学生上课

    为了给学生上课“不顾一切”,对熟悉赵东元的人来说再寻常不过。多年来,他每年赴京参加为期一周的院士大会,常常中途请假半天,飞回上海,上完课再回北京。 

    “我确实非常喜欢教书。在课堂里上课的感觉,有时候比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还有趣。”说起教课,赵东元总会不自觉嘴角上扬。

赵东元为本科生上“普通化学”课

    实际上,他一开始并不喜欢给本科生教课。

    2002年夏,39岁的赵东元刚来复旦工作4年,正处于科研最为繁忙的阶段。但当时任化学系副系主任王韵华邀请他为本科生开“普通化学”课时,他还是“逼了自己一把”,爽快答应下来。

    身为青年教师,科研不能松劲,教学又要求投入大量精力,怎么权衡?赵东元当年也压力不小,但很快转变了心态。

    赵东元的东北口音自带亲切感,但喜欢吞字儿,“表达能力很一般”。教课无疑是极佳的锻炼机会。为此,他旁听很多复旦化学系前辈的课,特别是从事多孔材料分子筛领域研究的李全芝教授,和时任化学系主任范康年教授。

1999年,赵东元和李全芝、Andre Stein、黄立民在复旦校门前合影

    李全芝称得上是赵东元的伯乐。当年正是应她之邀,赵东元与复旦结缘。年轻的赵东元常跟随李老师左右,学习如何汇报、如何教学、如何科研。“李老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影响我很深。”

    范康年开设的是量子化学方面的课程,难度较高,但赵东元发现他总能把艰深的知识讲得很有条理,引人入胜。赵东元深知自己走不了“口若悬河”的路线,就效仿范老师,主打逻辑清晰、深入浅出

    恰逢学校推进通识教育改革,赵东元花了一年时间认真备课。当真正走上三尺讲台,困扰他的不是紧张,而是怎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仅是面向学生的培养,也在不断地巩固和提升他自己的学术能力。”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赵东元从未停止温习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基础知识。“教学不是科研的附属品,两者是一体的。”

赵东元和同学们讨论

   

    直到现在,他每次上课前都会从百忙之中抽出一整个下午,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专心备课,不允许任何人打扰。他不仅会重新梳理上百页的PPT,还会融入学界最新进展和发现。“不管这门课上了多少年,一些小的细节和新的知识一定要在恰当的位置放进来,不能一成不变。” 

    从讲台新人到资深教师,赵东元带领“普通化学”教学团队,把这门课做成了2013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014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第一批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

02

“赵老师负责踩油门,

但把方向盘交给我们”

    怎样才称得上是“教学育人楷模”?

    在赵东元看来,一个师者的“敬业”,不仅仅停留在认真教课,还应该有更高维度。

    “教书本身并不难,尤其是课堂上的传授,只要一个教师能够忠于本职。更难也更重要的,在于育人。”他认为,育人跟科研不一样,要思考怎样引导启发学生,激发求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

    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唾手可得。高校何以继续成为育人的重要场所?“身为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创造知识。”赵东元总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赵东元为同学们提供ppt修改建议

    被问及心中的榜样,赵东元不假思索提到了尼尔斯·玻尔——这位丹麦物理学家建立了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既有允许不同意见的广阔胸怀,还有能够启发年轻学者的渊博知识,所以才培养出了那么多诺奖得主。”

    从教二十多年,赵东元培养的一百余位研究生和出站博士后中,三十多人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国家级人才计划等奖项荣誉,不少弟子成长为了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教授。

    更为广义的桃李满天下,体现在赵东元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走到哪儿都会被擦肩而过的华人面孔叫住——“赵老师,我是您的学生,上过您的‘普通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