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布袋院士”赵东元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书育人,我愿意永远干下去!”

2024-09-07   文汇报   阅读量:353

    赵东元的头衔很多——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相辉研究院院长……但在所有的头衔中,他最喜欢的是“老师”。

    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赵东元被评为202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这个荣誉的分量不是一般的重,是对我20多年教书育人的肯定。”赵东元说,“其实教书不难,但是育人的工作,我至今都还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也是我愿意永远干下去的工作。”

    20余年为本科生上一门课

    新学期开始,每周四,赵东元都会为本科新生讲授《普通化学》第一课。

    按照“老规矩”,上课的前一天的下午,他就开始”谢绝“一切打扰,为第二天的授课做准备。这门课,他从2003年开始每年为本科生开设,但每一年的授课内容都会调整,甚至每一次授课的备课笔记和PPT,他都会重新修改。

    有人问他,一门基础课上了20年,为什么还要这样每次重新精心准备内容?赵东元则会反问:“那做科研为什么会不断产出论文?为什么要重视引用率?”

    对他来说,科研带来的满足感之一是不断创造知识,并和学术同行分享自己的新发现,且引用率越高,说明分享的人就越多。“讲课也一样,我不断有科研上的新发现,就要带到课堂和学生分享,这是另一种‘引用率’,而且看着讲台下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神,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和他们分享更多,想给他们更新的发现!”

    在赵东元看来,不论是认真备课,还是上课从不迟到、不随便请假,都是对学生和对教师职业的基本尊重。

    “这门课我上了20多年,请假的次数只有一两次,可以说是几乎‘满勤’。”赵东元自豪地告诉记者,即便是院士大会期间有他的排课,他也会在规定时间内往返,就为了准时给学生上一次课。

    2021年,国家科技大会期间,他把自然科学一等奖证书放在装教案的帆布袋里,下飞机后“第一站”就是奔到教室给学生上课,正是这张“布袋院士”的照片,让他在网上意外地“出圈”了。

    教书不难,育人才是真正的挑战

    赵东元是从事介孔材料研究的科学界,除了基础研究成果之外,他还打通了科研成果“从0到1”,再从“1到100”的产业链。目前,他发明的介孔材料已经应用于化工产业领域。他的科研和产业的进展也常常出现在他的课堂上,上过赵东元课的学生都知道,他常会在课上留下各种不同的问题,有些是已经解决的,有些还没解决,有些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找到方向,但是学生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去敲开他的办公室门,和他讨论。

    赵东元说,大学是创造知识、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学其实并不难,因为化学知识不断积累、并形成体系已有360多年,任何一名称职的教师都能做好传授知识的工作,但是,“难的是育人,给年轻人以启迪,激发他们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的欲望、质疑的科学精神,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成才。”这也是为什么,他会不断把前沿研究和他在科研中遇到的难题带到本科生的课堂上。

    他说,育人不仅要有知识、胸怀,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地去激发学生、引导学生,“如果你自己都没有能力创新,没有质疑精神,你还怎么去引导学生?”

    他的学生田泳说:“每一次和赵老师讨论研究课题,他都会问我,你的研究到底有什么新意?和前人有多大的差别?我们目前的猜想到底是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赵老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让他懂得科学精神不是投机取巧,也不是照猫画虎,而是要瞄准最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用创新的方法去突破。

    身为科学家,同时也是大学教师,赵东元的“偶像”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和玻尔。卢瑟福培养了大批一流科学家,他的学生和助手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达13人,玻尔也是卢瑟福的学生之一,玻尔同样培养出了一批物理学的大师,并创建了根本哈根学派。

    “我常常思考,他们是如何培养人的,其实直到现在,我也还在育人的路上不断探索。”赵东元说。

不过,在赵东元的实验室里,学生们很少听到他批评谁,因为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育人需要因材施教,也需要言传身教,更需要宽容。即便我的学生未来不选择化学研究这条路,只要他们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我一样为他点赞。”

    不仅培养学生,更希望培养全社会的科学精神

    其实,20年前的赵东元也曾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太占用时间。“我刚刚入职复旦时,一切从零开始,科研任务尤其繁重,觉得给本科生上课会不会太忙,而且我的口才不算太好,也担心自己会不会讲得不好”。

    但现在,赵东元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为本科生上课、与本科生交流。他还会不断抽时间到中小学进行科普,因为他有一个朴实的念头:如果有更多的人喜欢科学、更多的人具备科学精神,那么科技创新的可能性就更高,这就像乒乓球、羽毛球,玩的人多了,出成绩的可能性才大,能够脱颖而出的人才也就更多。

    也正是因此,赵东元在培养学生时不仅会关注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还会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20多年来,他一共培养近100名研究生,其中不少已经是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教师了,至于那些曾经指导过的本科生就更多了。

    在他课题组每周一次的组会上,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必须要做科学报告。赵东元说,“科研的训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做好研究,另一方面也是要培养学生把知识能够更好地讲给其他人听、讲给更多人听。”而且,他每次参加学术会议,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带上学生去,“给他们创造机会练习如何把科学知识讲好、把自己的研究讲给更多的人听。”

    赵东元坦言,希望学生不仅科研做得好,同时还要更多地参与到科普工作中去。“我们常常要说传播科学精神,其实,传播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科普的讲台。”

    文:姜澎
    图:张伊辰 摄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赵东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