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他的“求援信”,竟成了国家一级文物丨科学家日历

2024-09-07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阅读量:324

他的“求援信”,

竟成了国家一级文物

    这是两件珍贵的手稿。其中一件,轻易不会对外展出;另一件,成了国家一级文物。它们的主人,正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1966年,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篇文章报道了水稻植株的雄性不育现象,系统性地提出“三系法”育种思路,由此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序幕。而这些写着《水稻雄性不孕性的发现》的一摞稿纸,正是这篇论文的原始手稿。

袁隆平《水稻雄性不孕性的发现》论文手稿

来源丨央视新闻

    这篇论文发表不久,又在英文版《科学通报》上再次刊出,袁隆平为此获得两笔稿费,加在一起有五十多元。“我很高兴,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得稿费,……,中、英文稿费加在一起50多元,几乎是我一个月的工资了。”在自传中,袁隆平这样回忆到。

    今天,这些论文手稿完好保存在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档案馆,由于其珍贵性,通常情况下不对外展出。

    另一件是一封“求援”的信件,内容与位于海南的“南繁基地”有关。

    每年一到秋冬季,育种人员就要赶去海南的“南繁基地”工作,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进行育种工作,加快育种进程。

    当时的海南条件十分艰苦。袁隆平曾在自传中回忆到:“工作中经常要熬夜。田里面条件也很差,都有蚂蝗什么的。住的地方,一般是一个房间里面睡七十几个人的连铺,被子需要自己带。包括吃的,一切都是自己带的。”

    1970年,正值杂交水稻研究关键时期。由于当地气候潮湿,气温又高,而且基地没有冰箱,研究人员带来的“贵重生活物资”——腊肉因为天气热发生滴油、发霉甚至变质,根本存不住,食用油等基本生活物资也即将断档,厨房马上就要揭不开锅了。

1975年1月31日,袁隆平写给学生的“求助信”

来源丨新闻图片

    万般无奈之下,袁隆平想起了在湖南安江农校毕业的一位学生——时任常德津市涔澹农场农科所所长的谌海丰。于是便有了上面这一封写给学生的珍贵求助信:

    “谌所长,昨天我组的罗孝和同志从海南回院,说我院在海南工作人员还缺乏一些生活物质(资),主要是油、豆类,现特派我组张健、郭桂生二同志前来贵场请求支援,请你大力协助解决为盼!”

    收到信的谌海丰立刻将此事上报给农场党委。涔澹农场方面迅速调拨了油、豆类等物资,还杀了两头猪腌成腊肉交给张、郭两位同志带走。这批物资总算解了在海南进行育种工作的研究人员的燃眉之急。

    2020年7月,经省、市文物专家鉴定,这封袁隆平写下的“求援信”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袁隆平院士

来源丨新闻图片

    稻浪翻滚,漫天飘香。怀揣着“禾下乘凉”的梦想,袁隆平用朴素的一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今天,是袁隆平诞辰94周年纪念日。斯人已逝,但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与深远影响,如同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一般,生生不息,滋养着广袤大地,惠及亿万苍生。

    参考文献:

    [1].45年前,袁隆平向学生写信“求援”[OL].长沙晚报.2020.10.27

    [2]. 袁隆平:一封不同寻常的求助信[OL].博物馆中国.2021.05.24

    [3]. 袁老曾向学生写信“求助” ,信件公开[OL].南方都市报.2021.07.07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