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徐扬生:AI时代公共治理人才的培养

2024-08-23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   阅读量:140

    2024.08.23

    编者按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剧变,也对传统教育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被重新定义,教育的边界也在不断被拓宽。时代命题下,我们亟需探讨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大学又应如何培养与时代浪潮接轨的人才?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十周年并迎来第七所学院——公共政策学院的诞生之际,本文梳理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徐扬生校长近期接受相关采访的核心观点,以此解读社会和人才培养的变革。

01

人生三件事:立人、行事、言谈

    比尔·盖茨在其文章《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开启》中指出:“未来五至十年间,人工智能驱动的软件将彻底革新教育的面貌,重塑我们的教学与学习方式。”

    谈及未来社会的趋势,徐扬生校长强调,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日益人性化、人类行为日益机械化,这虽非全然负面,却要求我们的教育体系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的厉害之处在于直觉、感情、想象力及思维的创新。因此,我们的教育应随之调整,帮助学生在情感交流、领导力及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增进。这是时代命题下创新型人才培育的重点和方向。

    徐校长认为教育的真谛在于“立人、行事、言谈”的三维构建,这三者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常被边缘化。因此,大学教育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黄金时期,不仅要传授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更要引导学生对人生宏大命题的探讨——探索自己如何成为一个有温度、有责任感的人、如何高效处理事务,以及如何以智慧和同理心与人有效沟通,这些软技能都将成为学生未来获取成功的关键

徐扬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校校长 | 图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02

全面育人的实践探索

    在大学里,徐校长常与学生强调,“学贯中西、会通古今、融合文理”,这不仅是大学育人实践的理念,也通过书院制度和通识教育进行了深刻演绎。

    徐校长指出,“社会是‘跨学科’的。比如我是学化学的,但可能毕业以后我想创办个公司,需要找投资,应该去哪里找投资呢?我就想到我宿舍里面就有个人是搞投资、搞金融的。‘跨学科’是激发学生想象力非常重要的基础。”

    书院制度打破学科孤岛、促进思想碰撞,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共融的校园生态。各书院特色鲜明,或重视体育竞赛,或重视传统文化,或重视游学实践等,让学生的成长环境充满了文化的多元、多姿,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通识教育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启蒙。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儒释道,通识教育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智慧,引导学生理解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培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综合素养。这一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锤炼了他们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创新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继承了香港中文大学重视通识的传统。徐校长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想培养人,不是现在的人,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在未来的社会中你要做得出色、活得愉快,因此,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港中大的通识框架上,深圳校园的学生继续在艺术、人工智能、健康生理、法律等领域畅游。徐校长谈到,“我们民族是基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比较重视传承,当然传承对创新也很重要的。但是传承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做更高的一步,不能老想着别人做了什么,我也要做什么。目前国内的科学工作者,老是看美国是怎么做的,日本是怎么做的,这叫做‘跟随者’,而我们不能只是培养好‘跟随者’,更要培养‘领导者’。”

    徐校长在其《黄昏的神仙湖》新书发布会上,谈到写文章的初衷,“这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本身其实是一个灵魂影响另外一个灵魂的过程,就像一个风吹动树的过程。”  | 图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03

社会参与办学的系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10年以来,建立了一套与社会密切互动,就是鼓励社会参与办学的系统。对此,徐校长谈到,“大学就像一片土壤,通过与世界各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来促进人才的流动,让师生自己成长发芽。”教育秩序首先是建立“人”成长起来的平台,才到培养“才”的步骤。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实是把双刃剑,但是利用好了就能让个体的兴趣自由生长。我们应在此基础上适度施以引导,注重发掘个性,促进自我认知和原创力培养,使教育回归“先做人、后做事”的本真。因而,强调大学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至关重要。

    面对走向社会的问题,徐校长阐述道,“美国发展最好的几个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大学,它们直接跟社会打交道,一定要把教授们推出去跟社会接触,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大学不和社会互动的话,是成长不起来的。”同理,我们的学生也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暑期实践,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把个体的成长、教育发展、社会改造当成一个体系来做,才能实现做好人和创造理想社会的共同目标,也才能真正培育出具有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徐校长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十周年大会上讲话 | 图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04

公共政策学院的使命与担当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国际政治格局的复杂演变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协同创新,都面临诸多挑战。徐校长认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作为一所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矢志为国家的社会经济作出重大贡献,并培养一流的人才。公共政策作为连接国家与社会、促进全球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培育和发展公共政策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整个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致人民生活在一个更平稳的政治经济环境中。

    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办学优势和区位条件,公共政策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所国际化的研究生院,创始院长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郑永年。

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学院具备全球视野,未来将深入探究公共政策如何有效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涵盖政治经济、涉外法治、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医疗卫生及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领域。同时,学院将承担着培育新生代的重任,包括并不限于为政府工作人员、工程师、企业家等社会群体提供专业的公共政策研究课程,使他们不仅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从容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也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针对学院的发展,徐校长题出16字即“洞察世界,研究政策,促进发展,造福人类”。公共政策学院也将秉持这16字的精神来培养学生对当代公共治理复杂挑战的专业理解以及拥有识别和解决公共政策议题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三方面的建设:

    一是助力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下,结合中国公共政策和管理的最佳经验和实践来构建中国政治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与管理的学术、学科、话语体系。

    二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人才战略需求下,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以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是为国际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将立足湾区,放眼世界,通过招收国际学生,创新教育合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球公共治理培养高素质人才。

徐扬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机器人技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