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西部瓜王”吴明珠

2024-08-20   农民日报   阅读量:145

付出的苦越多,瓜就越甜。

    据统计,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和消费国,如果按一个西瓜10斤计算,每年消耗的西瓜数量高达160亿个,占据了全球总消耗量的70%。而我们能实现“吃瓜自由”,离不开这位“瓜奶奶”——吴明珠。

    从1958年来到新疆开始,吴明珠的人生就与“瓜”紧密相连。她开创了新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被誉为“西部瓜王”。60多年里她共培育出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1999年吴明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7月16日,94岁高龄的吴明珠再次来到吐鲁番,回到她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这一消息很快登上网络热搜。事实上,每到吃瓜的季节,吴明珠便会多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焦点人物。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表示,“谢谢奶奶让我吃上甜瓜”“夏天每一口西瓜都表达对您的敬意”。

    如今,吴明珠因阿尔茨海默症已认不得人,但当老人吃了医疗人员为她端来的西瓜,记忆依旧会瞬间被唤醒。她心里还惦记着一辈子都放不下的瓜:“西瓜8424我最喜欢,是我的拿手好戏。因为样子好看,果型好,也好吃。”

    夏天虽已接近尾声,但每当我们感受瓜的香甜时,请不要忘记像吴明珠这样为国人的甜蜜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一代育种家。

“瓜是我的孩子”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在国运困厄中长大的她,从小立下报国之志。1950年,吴明珠和一批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学子,进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学习,她的同学包括后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院士等。

    而吴明珠学的是园艺系果蔬专业,自此她的一生都与我国甜瓜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吴明珠剪掉长发跳进试验田里播种、施肥。

    21岁生日那天,她在日记里写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大学毕业后,吴明珠先后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农林局、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本来她可以就此定居北京,直到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类干部人才。吴明珠知道后,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主动请缨前往素有“瓜果之乡”美誉的新疆,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这一年,她25岁。

    在乌鲁木齐地委农村工作部工作几个月后,吴明珠决定进一步深入基层,于是申请前往吐鲁番市的鄯善县农技推广站工作。《西游记》里火焰山的所在地就在吐鲁番,夏季气温超过40摄氏度是常有的事。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类来说并不舒适,却特别适宜瓜果生长。走访中,吴明珠发现这里的甜瓜尤其好吃,只可惜当地缺乏育种技术,大部分品种品质不稳定,有些甚至濒临灭绝。

    种质资源,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搜集种质资源,吴明珠和同事花了3年时间,带着水和馕,顶着风沙烈日,走遍了当地300多个生产队,为新疆甜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

    那时候,哪儿有好品种,吴明珠就往哪儿赶。听说迪坎尔村有一种品质很好的哈密瓜,吴明珠和一位同事就穿过戈壁去寻找。从农技站到迪坎尔村要走几百里,夏天的火焰山寸草不生,在烈日下像烧着了似的,烫得毛驴都不敢下蹄子。到了晚上,怕碰到狼,不敢再走,他们借了烧窑人的毡毯,睡在废弃的窑洞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新疆,交通基本全靠两条腿,他们整整走了三天,才找到当地人口中的地方品种“阿衣斯汗可可奇”。

    来到新疆后,她很快就习惯了吃馕,为方便和瓜农交流,她还学会了不少维吾尔语。当地维吾尔族乡亲还给她起了个美丽的名字——阿依木汗(月亮姑娘),夸她“意志像钢铁那样坚强,干活像公鸡羽毛那样漂亮”。

    1962年底,吴明珠和同事一起把吐鲁番当地所有的西瓜和甜瓜地方品种搜集了个遍。紧接着,吴明珠和同事一起,对这些地方品种进行提纯,即让它们最主要的特点世世代代稳定下来,然后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品种进行多亲本复合杂交,选育出集中多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0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40多年的时间里,吴明珠在收集到的44个新疆地方瓜种资源中,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一大批吐鲁番最为出名的甜瓜、西瓜名优品种,她培育的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种植面积曾覆盖新疆主要商品瓜产区的80%,因此收获了“西部瓜王”的赞誉。在吐鲁番、鄯善县等地,一批甜瓜致富村不断涌现。

    1999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为“全国十大杰出技术人才”之一,吴明珠走到了麦克风前。

    “从梳着两条辫子的大姑娘开始,我在新疆的戈壁滩上培育西瓜和哈密瓜……直到今天已是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一年四季瓜棚就是我的家。如今,丈夫病逝,儿女远离,我一个人还留在新疆摆弄瓜。人们说,我心里只有瓜,瓜是我的孩子……是啊,瓜是我的生命,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8424,不甜不要钱”

    好的西瓜一定是皮薄瓜甜、少籽多汁。但在20世纪初,西瓜还不长这样,也远不如今天的瓜可口。爱好科普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了20世纪初期的顶级西瓜品种——石山西瓜,因为“难看难吃”在网上引发过热议。其实即便后来随着民间品种和技术改进,能吃上好吃的西瓜的人也并不多。


    在我国,西瓜曾是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前,哪怕在公认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买西瓜也是一件难事。一开始,西瓜是发烧病人才能购买的水果。还必须是38.5度以上的高烧,才能凭着病历卡买西瓜,少0.1度都不行。

    凭票购买成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大家攥着珍贵的西瓜票在商店门口等待,用粉笔在袖口写下买瓜的号码。要是买不着整个的,得去水果店堂吃散称西瓜,买多少就得当场吃多少。瓜瓤称重,瓜皮管够,西瓜籽还得留在店里,准备来年种瓜。

    “吃瓜”史上的转折点,发生在1984年。这一年有两件大事。第一件发生在普通农民的田间地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后,国家开始鼓励农民自由地种植和销售西瓜,种西瓜成为农民改善生活的重要手段。

    第二件发生在新疆的试验田。经过20多年选育西瓜品种后,吴明珠终于发现了一个特别“争气”的样本——8424。这个名字实际是个代号,是指在1984年几十组试验配比组合中,表现最为出色和优秀的第24组配比。

    而在几千公里外的上海,市民吃瓜的热情也达到新的高度。那一年,气候反常,西瓜生长季节雨水偏多,气温偏低。上海郊区西瓜严重减产,到上市季节,马路上几乎看不到西瓜。彼时,甚至有市民把买不到西瓜的苦恼写信给了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收到来信,汪道涵给当时分管商业的市政府财贸办领导打电话,要求改变西瓜紧缺状态。

    邵云龙是当时上海西瓜种植大区南汇农业部门的管理人员,大大犯难。当时上海的西瓜界品种虽多了起来,可是质量不稳定。

    这时候,曾在新疆工作过的农艺师陈生彬向邵云龙推荐了更小、更甜的新疆“伊选”西瓜。“伊选”的种子很快被引进到南汇试点种植,西瓜成熟时,鲜嫩多汁,鲜甜可口,口感果然令人称赞。美中不足的是“伊选”是只“玻璃瓜”。下阵雨,西瓜就会碎掉一片。研究人员发现“伊选”从田头到市场,破碎率要达30%左右。

    陈生彬继续搜寻,这一次,他从吴明珠那儿得知了8424西瓜品种,就这样,8424首先在华东地区落地推广。8424在上海南汇落地之后,很快就显示出了它的“天选之瓜”的本性——皮薄肉多,爽口甘甜,产量和品质都更稳定。它站上上海西瓜鄙视链的顶端,只用了一个种植季。从此,这只个头很圆、大小适中、带墨绿色清晰花纹的瓜,在江浙沪,叱咤江湖三十年。

    在华东地区大受欢迎后,很快8424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1997年后,8424遍及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种植面积在70万亩左右。“8424,不甜不要钱”的吆喝成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与此同时,吴明珠还积极利用辐射育种、分子育种等新的育种技术,不断创制新的西甜瓜种质资源,如“火州一号”西瓜、“皇后”甜瓜等,这些新品种的抗病性、适应性、果实品质、耐储运性等比原品种有了大幅提高。

    而现在,感谢运输技术、种植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真正实现了在吃瓜这件事上,时间、空间、数量、种类上的四重自由。目前我国的西瓜种植几乎覆盖全国,覆盖四季,产量达到每年6000~8000万吨。不管你在何时或者何处,从冰冻三尺的严冬到骄阳似火的盛夏,只要你想,就一定有瓜吃。

    而这一切,吴明珠功不可没。

软肋

    家人是吴明珠最大的软肋。

    吴明珠的丈夫杨其祐是她的大学同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小麦专家蔡旭。在学校时,他还是和袁隆平睡上下铺的室友。杨其祐英文好,俄文也好,是个珍贵的人才。吴明珠到新疆后不久,杨其祐便放弃了留京工作的机会,主动来到吴明珠身边工作。其实新疆很多地区并不适宜种植小麦,从发挥个人专长的角度来说,新疆并不是杨其祐最好的发展天地。吴明珠明白,丈夫是为她而来。

吴明珠和丈夫杨其祐共同在新疆为我国育种事业奋斗了一辈子,这是两人年轻时的合影。

    杨其祐对吴明珠很是照顾,总是把好东西留给她吃。吴明珠下乡时,他常常做好咸菜托人给她送去,也会把面条擀出来,等她回家时再一起吃。杨其祐对吴明珠的工作也特别支持,因为外文好,他每每看到学术刊物上有关瓜的资料就会抄录翻译给吴明珠看。吴明珠分不开身时,打电话让丈夫帮忙授粉、做杂交,有时要跑七八十公里,杨其祐也二话不说。

    然而,艰苦的日子,却一点点侵蚀着杨其祐的身体。饮食长期缺乏营养和因工作不规律的生活给杨其祐的胃留下了深深的隐患。1981年,杨其祐因为严重的胃病不得不离开妻子,调到了江苏省农科院工作。但是病情并未好转,1986年4月杨其祐因胃癌去世,时年57岁。

    吴明珠一度把一切归罪于自己,她非常悔恨地说:“都怪我,我老下乡,没照顾好他。”丈夫去世前3个月,吴明珠请了此生中唯一的长假陪伴他。“他非常痛苦,可是,再疼,他当着我的面也不表露出来。”

    杨其祐一直是吴明珠最坚强的后盾。即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当吴明珠科研取得新突破,病床上的杨其祐还会艰难地伸出三个手指,笑眯眯地祝贺吴明珠获得“三连冠”——那段时间吴明珠新培育出三个甜瓜品种,皇后、芙蓉、郁金。

    丈夫临终前,吴明珠忍不住问出了深埋在心里的话:“老杨,你为了我到新疆,没能发挥你的专长,不后悔吗?”杨其祐平静地笑笑:“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5天后,吴明珠重返新疆农科院设在海南的育种基地。从那以后,吴明珠更加发奋工作,每年做三季育种,吐鲁番、海南岛两头跑。吴明珠说:“我一个人要做成我们两个人的工作才对得起他。只有工作能让我减少悲伤。所以我不停地工作着,不愿意回家。忙起来,就把什么都忘了。”

    “我不是个称职的妈妈。”吴明珠也时常遗憾缺失了两个孩子的成长岁月,让母子间留下了多年才弥合的裂痕。她怀第一个孩子时,正在火焰山的吐峪沟蹲点,孕吐得厉害,加上身体本就孱弱,一度瘦到了70多斤,依旧骑着毛驴穿过大戈壁。中午太热时,她只得坐在水渠边,把双脚泡在水里。

    1965年,当时儿子刚生下不到三个月,尽管万般不舍,但吴明珠放不下刚起步的甜瓜育种事业,便让母亲把儿子带回老家去抚养。儿子杨夏一直管舅母叫妈妈,见到亲妈反而认不出了。

    杨夏第一次来吐鲁番时还在上小学。姥姥送他上火车后,一再叮嘱他:“下了火车,来接你的人是你的妈妈。”下车后,吴明珠还在地头忙,忘记了来接他。天色黑了下来,小男孩不知所措地哭了起来,他不知道地址、电话,只知道妈妈的名字。不过,幸好吐鲁番的老百姓认识吴明珠,把他送到了妈妈跟前。

    直到20多岁懂事后,儿子才肯开口叫吴明珠“妈妈”。杨夏长大后逐渐理解了母亲:“我的妈妈很伟大,她是那一代无怨无悔为祖国奉献一生的赴疆青年的缩影。”

    “我对孩子们的关爱太少,他们从小就自立,很优秀,完全凭自己的努力过着人生。”吴明珠说。2011年后,儿子杨夏将母亲接到重庆西南大学的家中照顾,现在也一直陪伴着老人。

追求

    在那个知识产权体系还不甚完善的年代,吴明珠为许多同行几乎是无偿提供了育种材料,而她自己却并未得到多少经济利益。

    吴明珠的学生,曾任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的伊鸿平说:“我1984年大学毕业就跟着她育种,跟了30多年,从她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赤诚报国的奉献精神。”

吴明珠(左一)与学生伊鸿平在瓜地里。

    在学生们眼里,吴明珠的世界似乎很小,只能装下瓜种,让老乡增产增收是她的目标。不过,她的要求很高,希望年轻人在各方面能超越老一代专家,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如果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我早成富翁了。只为个人而奋斗,不会走得太远。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一致时,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也才会有动力。”回忆起育种往事,吴明珠说。

    2002年,吴明珠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隆重嘉奖,获得50万元奖金。她当场宣布,把40万元捐给课题组用于优良哈密瓜品种的选育。把奖金捐给科研,这样的事,她干过不少。

    在陶红写的《吴明珠传》最后几页有这样一句话。吴明珠说:“这一生,没做什么大事!只是没有背叛理想。”

    70多岁时,吴明珠还在和时间赛跑,天天在瓜地做试验。别人眼里单调艰苦的育种工作,在她眼里是莫大的享受。吴明珠这样说:“有追求就会活得很开心。”

    2009年,吴明珠担任了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后因健康原因只担任特色甜瓜育种的岗位科学家。直到2017年,87岁高龄的吴明珠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工作。

    “种了一辈子瓜,我深深体会到,瓜的甘甜,来自汗水,来自心血,来自自己做出的种种牺牲。付出的苦越多,瓜就越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吴明珠对媒体说。

    近些年,她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现年94岁的吴明珠已经认不出人了,但有关种瓜的记忆还在,有时候她突然要出门,嘟囔着瓜该授粉了。瓜,在她的大脑中顽强地与阿尔兹海默症抗争。

    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吴明珠院士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在田间地头默默付出,我们才能碗中粮满、盘中果香。感谢育种家们的付出,让我们能吃上皮薄、瓤多、多汁、高甜度的现代西瓜。向他们致敬!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欧阳靖雯

吴明珠简介

    吴明珠,1930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瓜类育种专家,新疆甜瓜品质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员,被誉为“哈密瓜之母”“西部瓜王”。

    监制:王岩  编辑:袁雅茹

吴明珠
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色甜西瓜育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