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大医无界 大爱无疆”
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
董家鸿
荣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称号
在国际上首创“精准外科”理念
董家鸿带领团队
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突破禁区的
高难度肝脏手术
十数年来躬身健康帮扶
深入高原牧区
为包虫病患者解除病痛
在肝脏外科“禁区”内
烙刻下独属于中国医者的印记!
精准外科 为生命突破禁区
“开别人开不了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这是恩师黄志强院士对董家鸿的教导,也是董家鸿一生的追求。
“作为一名医者,应有顶天的追求,立地的情怀,惠民的行动。在挑战医学顶峰的路上,保持为百姓服务的初心,尽吾辈之所能让更多的民众获益。”董家鸿说。
2006年,董家鸿在持续改进复杂肝胆疾病的实践中,率先在国际上提出“精准外科”理念,构建了契合现代科技特征和社会健康需求的精准外科范式。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累及肝内重要脉管结构的高难度手术,如极限肝切除、劈离肝移植、双供肝活体移植、体外肝切除,使过去的“不治之症”获得破解之法,挽救了大批复杂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图为董家鸿(右一)在手术中(邢程/摄)
2009年,董家鸿团队完成了世界上首例免除体外静脉转流的体外肝切除加自体肝移植手术。2016年,又历时14小时,完成世界首例“体外肝切除加自体余肝移植联合肝上腔静脉移植重建”根治终末期肝包虫病;同年完成的体外肝切除及自体余肝原位再植术向全球直播。体外肝切除是肝脏移植和肝切除两种技术的集成,这颠覆了原有外科的理念,几乎突破所有肝胆外科的禁区。现在可以自豪地说,在这个领域,中国经验领跑世界。
人民至上 勇担医疗帮扶使命
包虫病,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我国藏区的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威胁着我国5000万人的生命。它主要受累部位为肝脏,可以转移到肺、脑等器官。未经治疗的泡型包虫病患者10年病死率高达94%,当地人称其为“虫癌”。
董家鸿将彻底清灭肝包虫病作为健康帮扶的重要目标,他常常说,“作为一名医生,最能够为国家社会民族做贡献之处,就在于解决重大、疑难的疾病问题上。”
2015年起,董家鸿带队30余次深入海拔4700米牧区进行医疗帮扶,行程累计10万余公里,累计筛查18000余人次,开展复杂包虫病手术500余台,科普宣讲860余次。
图为董家鸿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开展医疗帮扶场景(曹子豪/摄)
多年来,董家鸿动员集结的全国专家团队从各个环节入手,组团式开展规模化公益手术救治、基层包虫病救治能力的提升、属地化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复杂包虫病外科手术的创新应用、牧区疾病筛查与远程医疗技术的研发、面向疫区百姓进行健康宣教……多管齐下推动包虫病精准防治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包虫病清灭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牧区群众的包虫病知晓率提升至90%以上,患病率从0.63%降至0.14%以内,包虫病流行态势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针对堪称世界医学难题的复杂包虫病病例,在高原探索应用一系列尖端外科技术,成功挽救了数百例终末期包虫病患者的生命。”董家鸿感慨道,“坚持走下去,包虫病的清灭一定可以实现!”
屹立京北 打造现代卓越医学中心
2014年,董家鸿就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首任院长,医院同年正式开业运营。在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医院在董家鸿的带领下,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体系。
同时,面向社会健康需求发力基层医疗,打造智慧赋能的整合式区域健康医疗联合体。多措并举,有效缓解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就医体验差的“顽疾”,形成探索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清华长庚模式”。
图为董家鸿(中)在病房查房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建院之初便制定了“三步走”十年发展规划。第一步以健全临床学科,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建立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健康医疗服务。第二步,医院以“特色发展、塑造品牌”为阶段性目标,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和核心医疗竞争力,开展国内外领先的医疗技术百余项,同时发展科研、教学,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十年发展规划第三步便是——“卓越品质,成就一流”。董家鸿表示,医院始终以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卓越医学人才为核心任务,以推动医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深化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大学附属教学研究型医院,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办好人民满意、员工幸福、行业赞誉、政府推荐的医院,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卓越医学中心。
“有了这些年高质量发展打下的基础,我对未来充满信心!”董家鸿说。
来源 |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宣传中心 院长办公室
文章 | 万恒易 南子钰
责任编辑 美编排版 | 于悦超
校对 | 万恒易
审核 | 韩冬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