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王贻芳院士追忆李政道:他是改革开放后对中国科教事业贡献最大的华裔科学家

2024-08-05   广州日报新花城   阅读量:41

    8月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去世噩耗传来后,记者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院士。王贻芳院士表达了他的沉痛心情,并介绍了李政道先生与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往事。惊闻噩耗,王贻芳表示:“我感到很难过。前一阵子还听说他身体还不错,一下子突然去世,我们感到非常突然、也非常吃惊,他对中国的科教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应该说他是改革开放以后,对中国科教事业贡献最大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他的贡献大家应该永远记住。”

王贻芳曾接受记者采访 资料图

    王贻芳介绍,在高能所大院门口矗立着一座名为“物之道”的雕塑,雕塑正面镌刻着一首诗,诗曰:“物之道:道生物,物生道,道为物之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这首诗的作者正是李政道,“李政道先生为推动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以及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呕心沥血、竭智尽力,陪伴和见证了我国高能物理事业艰难而又成功的步伐,为中国的高能物理发展作出了无人可以替代的巨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高能物理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一切与李政道先生几十年来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是分不开的。”

派出“李政道学者”

助力我国高能物理水平提升

    王贻芳说,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一片空白。建立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前身,1953年更名为物理研究所,1958年再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是新中国亚原子物理研究的发源地。1956年,我国制定的第一个科学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首次提出了建造一台高能加速器的设想,此时国际高能物理研究也刚刚进入第一代大型加速器实验阶段。但中国的高能加速器计划却经过二十多年“七上七下”的曲折,直到1986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开工建设才真正起步。李先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79年1月李政道先生写信给国内领导人,提出了《关于培养高能实验物理学者的一些建议》。在写信之前,他与美国二十多所大学和三大国家高能实验室,即BNL、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FNAL)和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SLAC)进行了联系,希望接收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他的请求获得了这些大学和实验室的同意。很快我国政府也接受了李先生的建议,并立即开始了派遣学者的选拔工作。到该年7月,以高能所为主的研究单位向美国五大国家实验室和部分大学以及欧洲核子中心派出了近40名学者,即“李政道学者”。这一举措,为后来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培养了关键人才。

甘冒压力风险

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倾注心血

    王贻芳介绍,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1988年10月,实现第一次正负电子对撞。当时的国内媒体称,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它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我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从物理目标的选择到加速器方案的确定,从人才培养到工程管理,从物理研究到国际合作,没有李先生殚思竭虑和全力以赴,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和成功。

    “李先生支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智慧。在几乎完全没有基础的中国高能物理和加速器界,建设亮度比SPEAR高一个量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SPEAR是发现了tau和charm,获得两个诺贝尔奖的加速器),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李先生押上了自己的声誉,全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他仔细分析了利弊和成败因素,利用自己的影响,创造各种渠道,花了很大精力推动和组织美国能源部所属的五个国家实验室在物理、技术、工程、人才上支持和帮助中国建造加速器和探测器,并亲自参与各种讨论,协助发现和解决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高能物理和加速器队伍的成长。”王贻芳表示。

曾亲临广东 

主持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说到李政道与广东的缘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不得不提。

    王贻芳介绍,2003年,高能所提出在大亚湾建造一个中微子探测装置,寻找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其振幅。李先生知道了以后并未立刻表态。回美国以后,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阅读文献,找国际上的相关专家研讨,并与美国能源部科学局高能物理办公室沟通,了解他们的态度。最终他在2004年表态支持这个项目,最终,大亚湾实验在2007年正式启动。

    王贻芳回忆:“李先生的支持使大亚湾实验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顺利推进了。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多次遇到各种困难。李先生经常过问,并主动提出帮助协调。同时他还积极组织科学研究的准备工作。2010年11月,在他的提议下,我们组织了‘大亚湾时代的中微子实验’研讨会,李先生亲自参加,并报告了他自己关于中微子振荡研究的新成果。为支持国内科学期刊的发展,李先生还同意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在《中国物理C》上。2012年3月,大亚湾实验组获得了首批数据,准备发布重大结果。经过讨论,合作组同意把即将投稿的文章发给李先生过目,以表达我们对他最大的敬意及感谢。他是合作组外看到文章的第一人。李先生看完文章后立即发来了贺信,并以让人极度不安的方式对我们这些晚辈表达了鼓励。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李先生的人品、修养和气度。”

    王贻芳表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最终确认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的存在,得到了国际粒子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这项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功打开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研究的大门,使国际上一系列新的中微子实验得以实施,使我国的中微子实验研究从无到有并走到了世界前列,“没有李政道先生的帮助,我们也许不会这么快取得成果,或在时间上失去先机而成为后来者。”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