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人物故事】一位院士的“土壤梦”

2024-08-06   山西日报   阅读量:88

    见到徐明岗时,他正忙着与学生做土壤分析实验。眼下虽是假期,可日复一日的忙碌,让他早已模糊了假期的概念。

    徐明岗与土壤的结缘始于40多年前。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投身到陕西杨凌的黄土长期试验站、祁阳红壤长期实验站等单位,一直从事土壤培肥改良方面的研究。2023年11月22日,徐明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首位院士。


    搞土壤研究,最基本的一项技能是长期定位试验,但也是最考验人意志的一项工作。

    土壤的变化过程很慢,长期试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长期定位试验,意味着见效很慢,辛苦付出却一时看不到成果。徐明岗也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在实验中度过的。尤其是国庆假期,正是土壤采样的最佳时期,几乎都是在田间地头忙采样。遇到困难、实验枯燥时,他经常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和同事:“科学研究贵在坚持,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胜利!”

    大凡成功者,勤奋都是其不变的底色。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徐明岗组建成覆盖29个省(区、市)、42个农田土壤质量野外站的监测网络,首次高标准规范全国观测指标与方法;负责建成国家农业土壤质量数据中心,积累600万个原始数据……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是高产稳产的关键要素。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仅为欧洲同类土壤的1/2左右,既严重限制了作物高产稳产,又导致作物对化肥依赖性增强。

    “土壤有机质提升需求迫切,我的目标就是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一开始,徐明岗面临三大科技难题:土壤有机质变化规律不清;有机质提升与增产量化关系不明确;区域有机质定量提升的关键技术缺乏。

    在收集、整理、分析长期定位试验数据的过程中,徐明岗探明了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和预测模型,首次获得了不同区域农田有机物料的利用效率:平均为16.3%。这一原创性发现,为有机质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首次实现了有机质培育目标的定量化。

    针对区域有机质提升措施与农业生产矛盾突出的问题,徐明岗与团队合作创新了5套13种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土壤有机质提升与增产效果显著,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除了土壤退化,我国还面临着红壤酸化加速的问题。红壤区是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南方有17个省份的土地是红壤。高强度种植导致红壤耕地酸化严重,地力瘦弱,作物减产,但成因不清、防控效果差,是红壤耕地利用的重大瓶颈。

    面对羸弱土壤,徐明岗与团队利用“死磕”精神,开展了大量长期试验和原创性研究,揭示了红壤农田酸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率先证实了化学氮肥施用是红壤农田酸化的主要驱动力,构建出一套科学系统的红壤酸化分类防控技术体系,成功解锁红壤酸化的“神秘密码”,开创了我国有机肥治理集约化农田酸化的新途径。如今,徐明岗不仅让低产田高产,还把“老大难”的酸瘦红土变得宜耕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农户家。徐明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数量众多:主持了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带领实验室制定8项行业标准、建成6个示范基地;任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组组长10年期间,主持编制全国耕地质量相关战略规划32次,提出的重大工程的建议报告被采纳实施……

    从40年前到现在,徐明岗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用实践成就自己的“土壤梦”。他说:“我来自农村,在大学时就立下志愿,要把一生所学贡献给社会、贡献给土壤学。”

本报记者赵建军 郭慧聪

(责编:马云梅、褚嘉琳)

徐明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土壤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