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回眸|唐有祺:为了回国,他曾绕遍欧洲

2024-07-11   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阅读量:53

1920年7月11日

中国著名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有祺出生

青年时期

面对美国的封锁

他曾绕遍欧洲只为回国

归国后

他填补了国内结构化学的空白

开创了我国晶体化学研究

他的一生

正是他亲笔写就的一部

中国化学从艰难生长

到蓬勃兴盛的史书

心系华夏,初心不改

    1920年7月11日,唐有祺出生于上海。他的早年教育开始于新式学堂,随后进入上海中学,那里汇聚了众多教授,为他提供了科学的启蒙。

    1931年,日军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大地陷入了混乱与苦难。当时在同济大学化学系就读的唐有祺随同济师生在多地辗转,从上海到金华,从柳州到昆明,颠沛流离,历尽磨难。

    1942年,唐有祺大学毕业,为了报国,他投身实业。1943年10月,唐有祺与人合营了一个试验厂——重庆钟声电化冶炼厂,专门从事高纯度电解铁片研究。为此,他甚至放弃了读研的机会。

    好在老天始终眷顾努力的人。1943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组织了一次选拔赴美进修人才的考试,唐有祺获得了化工专业唯一的一个留学名额。1946年8月,唐有祺远渡重洋,为报国精进学问。

    在美国,唐有祺师从名满天下的学术泰斗、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卡尔·鲍林,成为国际上首批接触蛋白质晶体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少数学者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急需各行各业人才,于是向海外留学生发出召唤。唐有祺决定响应号召,中断进展顺利的蛋白质晶体研究,尽早回国。但是,美国政府为了遏制新中国,极力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正常回国途径已被堵塞。

    幸好他的老师鲍林伸出了援手。1951年7月,鲍林利用在瑞典的会议,帮唐有祺获得了前往瑞典的签证。当时从美国去瑞典对唐有祺来说是个绝佳机会,因为没有直达飞机,需要乘船绕道欧洲,途经英国、法国、德国、丹麦。而在英国,他能申请去往香港的签证,然后就可以“迂回回国”。

    但情况没有像他预想的那么顺利:英国政府以唐有祺“拿的是民国护照”为由,拒绝给他签证,尽管他后来申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但时间已经来不及;在瑞典参加完会议,唐有祺准备去法国时,又因美国干预而被法国拒绝入境……

    唐有祺据理力争:“你不让我回去,我就留在瑞典!”最后,在瑞典外交部的施压下,法国终于同意他入境。在法国的英国大使馆,唐有祺拿到了回国的签证。

    几经辗转周折,1951年8月,唐有祺终于回到阔别5年的上海。为何赴远,即为何归来,唐有祺始终心系华夏,初心不改。

测定中国第一个蛋白质晶体结构

    当时中国在结构化学领域人才短缺,唐有祺毅然承担起学科建设的重任。

    归国后,他首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开设了国内第一门探讨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的课程。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他转到北京大学化学系,基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的深厚基础,开设了“结晶化学”这一前所未有的课程。他亲自编写讲义,引入X射线晶体学的前沿知识,致力于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深入挖掘物质结构的奥秘。

    1955年,唐有祺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筹组结构化学研究工作,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力量联合起来,建成了新中国首个X射线结构测定实验室,开启了中国的结构化学研究,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结构化学人才。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在此之后,研究应往何处发展?在1966年4月人工合成胰岛素鉴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唐有祺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测定胰岛素晶体的空间结构,为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唐有祺的建议被会议采纳,他也因此被推举为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的学术带头人。

    1971年,相关研究团队完成了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这项工作得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霍奇金的高度评价,称赞“北京图谱目前是胰岛素最精确的图谱”。正是这项中国第一个蛋白质晶体结构测定工作,带动了中国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特别是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的发展,为中国结构生物学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

守护中国化学学科“番号”

    有句俗话说得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很少有人知道,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曾面临过激烈的争论和质疑。

    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至于学术界对“化学是不是基础学科”有了不同的意见。

    对此,唐有祺进行了辩驳:“我是一个化学家,但我也是一个物理学家,在这个问题上我有点发言权。我认为任何学科都有自己在这个物质层面的立足点,它的研究层面,不可能用某种东西去代替另外的方面,不可能将来都是物理的,代替其他方面的东西。”

    1997年,我国决定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这是加强基础研究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在草拟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纲要》中,化学从大学科中被撤销,只作为从属于物理的一部分列入其中。这就好比一支部队被撤了番号,肯定会影响学科的未来发展。

    对此,唐有祺和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唐敖庆给时任总理李鹏写了信。在信中,他们阐述了化学学科的意义和作用,列出了理由,同时回应了与化学相关的质疑。在唐有祺和唐敖庆等的倡导下,正式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中,恢复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独立地位。

    唐有祺还极具培养人才的战略眼光。1993年,时任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唐有祺向国家领导人陈言:“尽快造就新一代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应当引起重视。”

    在他的推动和相关领导的重视下,1995年,国家出台了“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全国53所高校的77名年轻专家被列入“计划”。他们当中许多人日后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2022年11月8日,唐有祺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虽然唐老传奇的一生已经落幕,但其功绩不仅泽被当代,更将惠及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崇高风范和伟大精神,将被世人铭记,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参考资料:

    1.“北京大学”公众号.送别大师

    2.“清华化学系友之家”公众号.缅怀大师 | 我国著名化学家唐有祺院士

    3.“人民网”公众号.送别大师!唐有祺院士逝世

    4.《中国科学报》.没有他,中国化学差点丢了“番号” | 唐有祺院士逝世

    5.“环球人物”公众号.传奇落幕!为冲破美国封锁,他曾绕遍欧洲回国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玲

唐有祺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