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探月院士”看《长江日报》得知考上大学

2024-07-06   长江日报   阅读量:140

72年前看《长江日报》

得知自己考上大学,

“高兴得跳了起来!”

从翩翩少年到白发院士,

欧阳自远的大半辈子

都在追求星辰大海。

“探月院士”现场展示
印有自己名字的《长江日报》

7月4日晚,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在北京大学红楼,

以“国家的发展培育我成长”为主题

分享成长经历。

欧阳自远在北京大学做分享。

1935年,

欧阳自远出生在江西吉安,

童年充满苦难。

欧阳自远幼时就立志

要争气、要奋斗、要自强。

新中国首次全国统一高考

是在1952年。

“年轻的学子们,

你们应该去唤醒沉睡的高山,

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

广播里的这句话,

召唤欧阳自远报考了

新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

“我要去搞地质,去找矿”。

他记得,

高考后等待录取通知单,

结果得知录取名单会登报,

中南地区被录取的新生名单

会登在《长江日报》上。

1952年9月28日,

覆盖中南地区的《长江日报》,

用了4个整版

刊登全国高等学校

1952年暑期招生录取

中南地区新生名单。

欧阳自远的名字

在当天报纸的7版。

    1952年9月28日《长江日报》刊登的全国高校招生录取名单,其中有欧阳自远被北京地质学院录取的信息。

北京地质学院

这一年在中南地区

共录取了132名学生。

7月4日当天,

他现场展示了印有自己名字的

《长江日报》版面。

欧阳自远回忆说:

“我的名字最长,

我一眼就看到了,

高兴得跳了起来。”

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
见证中国航天越走越远

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

欧阳自远又进行了深造。

他参加和负责过

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综合研究,

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科学

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

1978年5月,

美国送给中国一块

1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

国家决定一半用于科研、

一半向公众展出。

拿着0.5克样品,

欧阳自远和全国各实验室的同事们

用了4个多月发奋研究,

很快就发表了14篇论文。

那时,

欧阳自远的梦想

就是能有一块

中国自己采回来的月壤。

45年准备、论证,

16年探月追梦。

从年轻的科研人员

到白发老院士,

欧阳自远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他和同事们完成了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立项报告》,

并推动中国的深空探测越走越远。

嫦娥一号。

从2007年中国发射

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

到2024年嫦娥六号

从月球背面带回珍贵的

月球样品1935.3克,

亲历中国探月工程

大步稳健跨越的欧阳自远

感慨万千。

当欧阳自远回忆起

嫦娥一号被月球引力

捕获时的场景,

他形容自己快乐得

“就像忘掉了身边的一切”。

“那一刻,

我仿佛和‘嫦娥’化身为了一体,

在太空中转啊转、转啊转……”

2021年2月22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首次公开亮相。新华社记者王晔 摄

当嫦娥五号

带着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已经80多岁的欧阳自远,

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他说:

“嫦娥五号肩负

着对月球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

我们将搞清楚更多

关于月球演化历史的问题。”

这位今年已89岁的老人

动情地说:

“我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的选择和成长

与国家的需求及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从少年到白头,

一生为探月、逐梦不停歇。

正是因为有和欧阳自远一样

牧星耕宇的追梦人,

中国航天定会创造新的历史!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驻京记者柯立

    编辑:喻鑫 综合新华社

    校对:周永刚 余文婷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