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李德仁院士: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到老

2024-07-02   极目新闻   阅读量:115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通讯员 武柳青

    实习生 刘秋妤

    “(当年)德国和美国的大学邀请我去任教,夫人要我回国。她说,你就像一头牛,一直吃国家的草,还没有挤一点奶出来,要回来为国家和人民‘挤奶’。”7月1日,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院士,回到武汉大学,为师生们作了题为《爱我中华,科技报国》的主题报告。

    

    尽管已是85岁高龄,李德仁院士在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始终站立着,他的身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激励着年轻一代为实现科技报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当天,武汉大学校党委书记黄泰岩号召全校师生以李德仁院士为榜样,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以实际行动服务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留学之路

    李德仁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自己的“三条路”。在谈及个人选择时,他回忆起自己在德国深造的时光。

    1982年,李德仁踏上了前往德国的留学之路。在波恩大学,他提出了“李德仁方法”,这一粗差定位验后方差选权选代法,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1983年,他加入斯图加特大学的阿克曼教授门下。一年半后,李院士以全校历史最高分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成果被誉为“巧妙地解决了测量学上的一个百年难题”。

    临近毕业之际,面对海外向他抛去的诱人“橄榄枝”,李德仁却拒绝了高薪邀约,听从夫人朱宜萱教授的建议,毅然选择回国。

    1985年,他回到母校武汉大学,投身于推动祖国测绘遥感技术的发展,他的科技报国之路也由此开始。

    

    创新之路

    “1988年,我响应国家创新工作会提出的‘跨越、创新、改革’六字方针,带领团队研发了地理信息软件GeoStar。”李德仁院士介绍,这项成果荣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后,国产地理信息软件GeoGlobe的推出,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提供数字地球服务的国家。

    李德仁的创新之路并未停歇。在智能驾驶领域,他推动了从单一“传感器”到“多源泛在的智能感知+认知”导航定位的转变,代表了导航定位技术的一次体制创新。

    他引领了珞珈系列科学卫星的发射工作,为我国自主高精度全球测图领域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些卫星在防汛救灾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那些紧张的防汛时刻,我们依靠珞珈二号提供的遥感信息,为国家防总办公室提供了实时汛情和风险评估,极大地辅助了防汛决策的制定。”李院士这样阐述道。2023年8月,当珞珈二号卫星捕捉到堤防决口的关键时刻,及时发布了预警,为6300余名群众的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资源三号卫星、天基导航分系统、高几何高光谱小卫星……李德仁院士的一系列潜心研究,不仅推动了国产测绘卫星遥感数据的公益性服务,还为商业化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我国空天信息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未来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李德仁院士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他设想到2030年,即便自己90岁,也要见证空天信息全球实时智能监测网OSE的建成。“我憧憬着‘东方慧眼’星座能够看得快、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懂、送到位,为中国和世界服务。”李德仁院士还希望能够早日建设空天信息国家实验室,汇聚全国科研力量,推动空天信息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这将是我们打造万亿元产业链的重要一步,为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他期望到2049年,中国的空天信息科技能够站在世界前沿,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潮流。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党和人民奉献到老。”在报告的尾声,李德仁院士分享了这幅他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写下的题词作品。他对在座师生们深情寄语:要爱我中华,兴我家邦,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到老!

    (武汉大学供图)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
张平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李德仁
  • 张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