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建议  >  观点建议详情

王赤: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

2024-06-28   光明网   阅读量:919

    【科学留声机·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

    听科学家声音、读科学家故事、悟科学家精神,听众您好!我是主播佳欣,欢迎收听光明网科学文化音频节目《科学留声机》。《科学留声机》推出的全新系列——《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将为您解读《光明日报》同名专栏系列文章,感受两院院士闪烁科学之光、浸透报国之志的思想、智慧与情感。今天,让我们听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解。

王赤: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

王赤院士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1958年,我国空间科学创始人赵九章先生率中国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学习,在70多天的行程中,他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卫星的核心内容。一天,代表团受邀参观一辆被布遮盖的卡车,上面装载的正是卫星,但却不能进一步打开看……

    回国后,赵九章先生下定决心: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赵先生的经历深深触动了王院士。

    令王院士引以为豪的是,中国航天现在已经立足自己的力量,牢牢抓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个牛鼻子,掌握了战略主动。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深空探测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与此同时,王院士也意识到,我国空间科学卫星起步较晚,因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刘振兴院士提出“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下称“双星计划”),才引发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

    当时,欧洲航天局主动提出,希望欧方的“星簇计划”(Cluster)与我国的“双星计划”开展联合探测。当中国科学家来到欧洲参加卫星联试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探测仪器赢得了欧洲同行的尊重和认可。中欧科学家的合作,也让“星簇计划”与“双星计划”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探测。

    但是,欧方厚厚的现场测试手册给王院士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让他认识到我国在科学认知、技术指标和性能上与世界的差距。

    由此,王院士也越发感到,跟高手过招,可以知短长,今天的自主创新,不是唱独角戏。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今时代,合作有利于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创新。

    “双星计划”开辟了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的先河,“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德国、瑞典、荷兰三国与我国合作研发的三台科学仪器,搭乘中国的探测器共同探索月球背面的奥秘,展示了我国不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悟空”“墨子”“彗眼”“夸父一号”等科学卫星毫无例外都在走开放合作的道路。

    随着我国空间科学的水平能力进入国际一流方阵,大规模的合作交流成为必然。当前,由中国科学院和欧洲空间局共同策划、遴选、实施、发射和运行的地球空间“微笑计划”(SMILE)正克服困难稳步推进,这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全过程合作的新范式。

    正如王院士所说,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胸怀天下,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更加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吸纳更多优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在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上,中国科学家也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为重要的力量。

    感谢您收听本期《科学留声机》,我们下期见!

监 制

丰捷 宋乐永

策 划

战钊 林佳欣 焦子原

统 筹

崔兴毅

播 音

林佳欣

文 案

施钰(实习)

制 作

施钰(实习)

来 源

《光明日报》

出 品

光明日报科技部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 责编:蔡琳 ]

王赤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