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归国科学家丨侯祥麟:石油领域的战略科学家

2022-04-21   学习时报   阅读量:119

    侯祥麟(1912.04.04-2008.12.08),广东省汕头市人。石油化工专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团队成功研制原子弹工业分离铀-235装置急需的油品和导弹所需的特种润滑油、脂;指导研究解决了国产喷气燃料对喷气发动机镍铬合金火焰筒的烧蚀问题;在他的带领下,成功研究出催化重整、催化裂化、尿素脱蜡、焦化和相关催化剂、添加剂等5项重大新技术;组建石油科研机构;多次参与国家和部门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遭遇过西方国家的禁运,面临国内油品缺口严峻考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写信给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信中说:航空油料仍完全依赖进口,煤油的技术问题还未解决,汽油只能生产部分型号,润滑油也有不少问题。这些情况使人担心,一旦进口中断,飞机就可能被迫停飞,某些战斗车辆就可能被迫停驶。侯祥麟带领研究团队勇挑重任,最终攻克了这一战略资源的“卡脖子”问题,为我国战略资源自主可控立下汗马功劳。他不仅精通技术,带领大兵团作战攻克技术难关,还高瞻远瞩谋划资源可持续发展,更在国际舞台拓展中国石油技术的影响力,是公认的石油领域的战略科学家。

    我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国

    1912年,侯祥麟在广东汕头出生,1925年冬,13岁的他听从父亲的安排去上海求学。1931年,侯祥麟考取了燕京大学化学系。受到马克思主义著作《资本论》和《反杜林论》以及进步报刊的影响,侯祥麟很早就认识到只有坚持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使命。1938年4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12月,在党组织支持下,侯祥麟留学美国。1945至1948年,就读于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并获博士学位。

    在美留学期间,他始终不忘求学的初心——学习先进技术为祖国服务。与此同时,他也并没有只顾埋头念书,还注重深入实践了解美国社会。短暂的适应之后,他就选择与美国同学同住,方便去了解美国不同阶层的生活状况。他在美国的校园生活很活跃,还学会了东欧和美国各地区的好多民间舞。当问起为什么会对跳舞如此感兴趣,他的解释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原来侯祥麟接受党组织的任务,发起“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他担任协会的常务干事,要在留美期间动员在美留学生回国工作,支持新中国的建设。对美国的深入了解和他善于社交的工作技巧,使得他有效地动员和组织留学生回国,圆满完成了党组织交办的任务。

    毕业后侯祥麟虽然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的职位,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1950年,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航程后,他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后来有人问起他为什么当时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时,他坚定地说:为祖国的建设那是我的信念,必须做的事……我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国。

    油是战略物资,牵涉到政治,牵涉到经济

    20世纪60年代初,航空煤油进口锐减,全国性“油荒”蔓延。当时许多汽车顶着大煤气包在路上跑,比这更严峻的是,油料缺乏正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我国飞机所用的航空煤油一直靠进口,军用和民航飞机所用煤油的国产化迫在眉睫。

    形势紧迫,侯祥麟组织起6个研究室的力量,与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合作,亲自带领科研人员不分黑夜白昼的攻关,哪怕除夕夜也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经过了不计其数的失败,侯祥麟他们不断分析、总结、再尝试、再探索,“苦心人天不负”,他们终于找到了航空煤油烧蚀问题的原因,侯祥麟又一鼓作气带领大家一起研制出了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添加剂配方,终于攻下了生产航空煤油这个技术难题。

    1959年,为配合中国原子弹、导弹和新型喷气飞机的研制任务,侯祥麟又承担了制造特殊润滑油的紧迫任务。当时科研工作处于资料匮乏和技术力量薄弱的困境,还要随时面临中毒和爆炸的威胁,但即便这样,侯祥麟仍咬紧牙关,毫不松懈地带领大家反复研究实验。他们终于在1964年生产出了合格的全氟润滑油,确保了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生产全氟碳油的国家之一。后来,也是在他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又研制成功了新型地地导弹和远程导弹所需的各类润滑油。为解决国内炼油技术落后提出的“五朵金花”(20世纪60年代,人们借用电影《五朵金花》这个名称,把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催化剂、添加剂5项炼油工艺攻关新技术,合称为“五朵金花”)炼油技术也在他的带领下研发成功。从那时开始,我国的炼油技术水平大大提升,炼油工艺技术实现了重大飞跃,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炼油技术的进步,使当时我国的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四大类产品产量达到617万吨,自给率达到100%。

    多年以后当有记者采访侯祥麟,问他为什么不多买一点油来解决中国缺油的问题时,他语重心长地说:不是说有钱就能买得到油,因为这个不完全是市场经济,油是一个战略物资,所以这里头牵涉到政治,牵涉到经济。侯祥麟就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带领研究团队解决了当时炼油技术的“卡脖子”问题。

    我现在考虑2050年以前,石油怎么解决供需的问题

    1978年,66岁的侯祥麟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他开始关注全国石油战略的调整和发展,调整国家石油战略,应对国际能源危机。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和实践的积累,他提出了“把大型的炼油厂和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厂实行统一指挥、统一销售、统一外贸,同时加强原油深度加工”的思路。在国务院领导的支持下,侯祥麟到上海高桥地区8家企业调查研究,他建议在这一地区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企业。1981年,国务院批准原来分属各部和地方的8家企业联合,组建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在中国开创了资源整合、机构改革的先河。这一举措开启了系统整合的思路,不仅使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也给企业和职工带来了经济效益。后来,侯祥麟还与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几经酝酿,提出建议,将原属中央几个部和地方的以石油为原料的炼油、化工、纺织三大领域的企业联合为一个经济实体,1983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应运而生。几年后,中国石化工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支柱产业之一。

    晚年的侯祥麟还组织负责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工作。他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工作,深入思考研究思路和重点,做好统筹。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并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仍保持一贯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深入每一个专题,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面对面地提出指导意见并反复推敲研究数据。2004年6月25日上午,国务院领导听取“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的汇报,彼时侯祥麟的夫人生命垂危,但他仍准时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点发言。他组织负责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也成为我国支撑“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这位当时已经年逾90高龄的科学家,在与课题组讨论时说:咱们课题组只研究到2020年,而我国油气资源供应最困难的时候应该是2020年到2040年之间,我们要考虑到2050年该怎么办?在场的年轻人无不感到震惊。

    尽管作出了卓越贡献,侯祥麟却很“平淡”地回顾自己的一生:我深感国家的命运就是我们个人的命运。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中国感到骄傲;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对我的政治信仰始终不悔;作为新中国的科学家,我对科学的力量从不怀疑,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4月20日第6版

    本期编辑:董大伟

侯祥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