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1912年4月4日生,广东汕头人。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44年12月去美国,就读于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兼燃料研究室研究员,石油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他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工科学家,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炼油技术的重要奠基人,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位德才兼备、贡献突出、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堪称炼油科技的泰斗。2005年7月,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联合下发了《关于向侯祥麟同志学习的决定》,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也联合将侯祥麟同志作为“时代先锋”推出。
1931年,侯祥麟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他刚刚迈进大学校门,“九一八事变”发生,作为入学才几天的燕京新生,侯祥麟满腔激情地投入到抗日爱国运动中去。他和同学们南下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抗日,通过募捐方式筹备资金,为抗日前线的战士买了一万顶钢盔。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侯祥麟从图书馆里看到美国共产党主办的英文杂志《NewMasses》(新群众)上刊登的有关红军的报道,特别是红军长征开始之后的一些报道,让他钦佩不已。侯祥麟的毕业论文选择的是关于活性炭的题材,因为抗日战争中,为了对付日本人的毒气炸弹,需要大量的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中少不了活性炭。当时中国的活性炭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原料是椰子壳,但是当时的椰子壳太少,壳太硬,难以满足需求。于是侯祥麟就尝试用橄榄核代替,经过试验,他发现橄榄核做出的活性炭吸附能力不错,最后,他把研究结果写成了论文。大学毕业的侯祥麟考取了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他工作以外花很多时间来读马列的书籍。一次侯祥麟在圣约翰大学图书馆偶然发现《资本论》和《反杜林论》的英译本,还有列宁的部分著作,开始借阅。他认清了只有坚持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肩负民族危难、抗日救国的政党。1938年,侯祥麟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不久,经同学介绍侯祥麟到学兵队干部培训班当化学教官,负责讲授毒气的成分和制造原理。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追思。1980年在英国伦敦卡尔·马克思墓前
1944年,党中央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为了培养造就自己的科技干部队伍,周恩来指派一批党内的技术骨干出国深造,侯祥麟作为其中的一员远渡重洋,来到美国。1948年他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燃料研究室做研究工作。在美国的6年时光中,他不仅学好了自己的专业,还和其他几名赴美党员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留美科协”,新中国成立后,“留美科协”中的300多名科学家和学者先后回国,绝大多数成为我国各个学科的开拓者或带头人。1950年,侯祥麟回国。回国前夕,侯祥麟花费大量积蓄购买了一批科技书刊和资料,共装了13箱带回来。后来那批图书资料,全部捐给了石油科学研究院图书馆。回国之后,侯祥麟的工作日程更是排得满满的,他的一句名言成为许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八小时出不了科学家”。
194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工作,期间发起成立留美科协。
1959年,中苏关系紧张。从前苏联进口的石油制品尤其是军需油品数量锐减,出现了全国性的“油荒”,许多汽车不得不使用燃气作为燃料,特别是航空煤油几乎无法供应,战斗机停在机场不能起飞,国防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当时国产原油提炼的航空煤油在试验中造成发动机火焰筒(燃料室)腐蚀,尚未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侯祥麟领导的航油科研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反复实验,甚至1961年的除夕之夜,侯祥麟也是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最后终于找到了火焰筒烧蚀的原因,攻克了这个难关。困扰好几年的烧蚀问题终于解决了。1961年我国炼制出合格的航空煤油,并于1962年正式供应中国民航和空军部队。
1959年,也就是研制航空煤油的同一时期,为了配合中国原子弹、导弹和新型喷气飞机的研制,国防科委向石油部及石油科学研究院提出研制多种特殊润滑油的紧迫任务。石油科学研究院接受任务后,由副院长侯祥麟领导进行攻关研制。他们组织和带领科研人员,平地起家,组建研究室和课题组,建设实验室和厂房,查寻资料,解剖样品,探索技术路线,经过反复试验研究,终于在1962至1965年间先后研制出了氟油、硅油、酯类油等一系列高精尖特种润滑油品,满足了中国航空、航天、核工业发展的特殊需要。
2000年9月,侯祥麟参观上海石化公司时在延迟焦化的加热炉前
世界石油大会组织成立于1933年,是非政府性国际学术组织。是被公认的权威性世界石油科技论坛。侯老认为,中国不仅要参加世界石油大会,还要争办世界石油大会,这样才能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世界的经济政治形象。1987年,第十二届世界石油大会在美国休斯顿召开。当时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办会条件不成熟,北京的住宿酒店达不到举办国际会议的标准,所以迟迟没敢申请。1991年在阿根廷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侯祥麟代表中国国家委员会正式提交了中国申办第十四届世界石油大会的申请。但是由于挪威在第十二届大会上就已经提出了申请,比我们早,加上他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所以在最后表决时,挪威取得了第十四届的主办权。第十四届没有申办成功,中国国家委员会接着申办第十五届。1992年,世界石油大会执行局在委内瑞拉开会,侯祥麟赶到委内瑞拉去做工作。最终在1993年世界石油大会执行局维也纳会议上,中国战胜竞争对手委内瑞拉和加拿大,在投票中获胜,会议决定1997年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会议章程,中国成立了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组委会,由当时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担任主席,当时已80多岁的侯祥麟担任了副主席。1997年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代表有2000多人,来了很多大油公司的领导和国家石油部长,大家一致评价,这是世界石油大会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届大会。
1987年,侯祥麟在美国休斯顿召开的第12届世界石油大会中国馆前留影
2003年,已经91岁高龄的侯老接受了温家宝总理的嘱托,参加国家将要启动的“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工作。这项研究由侯老组织负责。他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了工作,深入思考研究思路、重点,认真做好工作人员的组织、安排等筹备工作;他深入走访每一个专题,对工作人员面对面的提出指导意见和问题改正的方向,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反复推敲研究数据,一贯保持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2004年6月2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国务院办公会议,听取“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的汇报,侯老准时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点发言。“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发展决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进入21世纪,面对我国能源新形势,侯祥麟更是不遗余力地呼吁重视节能工作。他经常利用出席各种会议、活动的机会,宣传我国的能源供需形势,为建立节约型社会呐喊,展现出一位科学家关注国计民生的炽热爱国情怀。“我和祖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我深感国家的命运就是我们个人的命运。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祖国感到骄傲;作为一个有6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我对自己的政治信仰终身不悔;作为一个新中国的科学家,我对科学的力量从不怀疑,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人生的风风雨雨都已成为过去,我的心境一片明朗和宁静。”这是侯祥麟回顾自己一生时的内心感慨。侯老怀持对党和人民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高瞻远瞩的战略胸怀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书写了自己平凡却又精彩绚烂的人生。
2003年5月,温家宝总理(左)探望侯祥麟,听取侯祥麟详谈关于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见
参考资料:
1李翠哲. 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侯祥麟. 化工管理. 2012. 7: 49-53
2易蓉蓉. 侯祥麟:结缘石油的世纪老人.《科学时报》 (2008-12-15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