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土是时时入梦的牵挂,乡音是岁月不迁的印记,长泾,是乡贤心中不曾黯淡过的那束光。曾经,他们怀揣梦想,从长泾出发,或追寻星辰大海,或成就精彩人生,千里万里回首时,不老是乡愁。长泾,历经岁月洗练,愈显独特魅力。
乡贤 孙和平
《长泾,我永恒的故乡与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人物介绍
孙和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任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会士、国际IAG地球动力学与固体潮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与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8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比利时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湖北省首届杰出人才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研究领域涵盖地球微小形变与动力学的高精度重力信号检测、理论模拟和力学机制探索等。
长泾,
我永恒的故乡与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长泾,我的根亲祖地,她赋予了我生命,并养育我成长成人。从河塘高中部毕业后,我从这里开始走向社会,曾担任过生产队会计和大队团支部书记,直至四年后(22岁),离别钟爱之地赴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求学。在那里,度过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留下了诸多美好回忆。
在故乡长泾这块土地上,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得以孕育与形成,使我能在日后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勇于面对挫折,始终保持坚韧与希望;她教会了我勇气与自信是克服艰难险阻的利器,唯有砥砺前行,方能致远;她让我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她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旅程既有苦难与疲惫,也有曲折与坎坷,更有快乐与幸福,雨过天晴的阳光是多么珍贵,夕阳西下的时光同样无限美好。每每念及长泾,心头总是涌起无尽的怀念与感慨。那是永恒的故乡,生命的源泉,是我人生中最最美丽的风景。
1980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武汉工作并定居,并在此成家立业。在国内,我曾去过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天寒地冻的漠河北极村以及西藏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曾负笈欧洲比利时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深造,曾到日本、德国和加拿大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合作研究,也曾游历过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意大利、卢森堡和西班牙等国家。我所至之地,皆留下独特美好印象。然而,无论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还是风雨霜月的冷暖变化,无论身处我国雪山高原和天涯海北,或是漂泊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美景终究无法与长泾相提并论。
长泾的文化精神与淳朴民风,以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构成的美丽画卷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融入我的血液。每当忆起家乡,长泾的美景便浮现眼前,犹如银幕故事倒叙,历历在目。思索间,经常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心中默念着“真美”二字。
无论是心情愉悦还是情绪低落,已然记不清有多少次,不自觉地将思绪牵至如诗如画的长泾,我挚爱的故乡。梦境中,我无数次漫步于那如梦如幻的山水之间,流连于古色古香的巷弄里。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熟悉而又陌生的风景,日出时分,泾花红胜火,春来时,泾水绿如蓝,韵味悠久。
在回味故乡往事的记忆中,诸多深刻印象历历在目。最为难忘的是儿时时光,那会儿被母亲温情地牵着小手,聆听爷爷讲述他的经历以及家乡新四军抗日战争的传奇故事,又或聆听姑母讲述北斗七星与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有那坐在叔叔肩膀上不断提问的趣事。
位于故居河塘桥金巷村附近的富贝河,那条连接大河、长江以及广阔海洋的河流,承载着我童年时期的回忆。在那里,我体验了人生首次放飞,那便是在10岁时从蔡家桥上跃入河水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
记忆中清澈的河水,清新的空气,初春无垠的油菜花海,初夏的滚滚麦浪以及秋天的金色稻浪,皆令人陶醉。夏日夜晚,房前屋后飞舞的萤火虫,此起彼伏的蛙鼓声声,明亮的月光与漫天繁星,共同构成了美好的画卷。
漫步在乡间小径,沿途顾盼生姿,观赏小河中游动的鱼儿,聆听稻田中此起彼伏的蛙鸣,偶尔目睹一只小鸟从田间翩翩飞起,内心无比欢愉。在那宁静的水乡旷野,傍晚归家之际,又被如火焰般璀璨的落日印刻在心,晚霞映照锦缎般美丽。与兄弟伙伴一同在河中游泳嬉戏,池塘中摸螺蛳,早稻田里钓鳝鱼,这些记忆繁多且珍贵。
回首学生时代的点滴,那段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时光在教师们辛勤耕耘的教室里绽放,这是一段充满热情与奋进的岁月,美好且令人怀念。同桌的欢笑声仍在心中回荡,教师的悉心教诲依然铭记。仅有一位老师、一间教室、三个年级的金巷上三官堂小学近60位同学挤在一起的场景时常在心中浮现;随后在薛家掩小学,蔡家桥中学,河塘桥中学,在那些简陋教室中,见证了同学们坚韧不拔的拼搏与泪水。狭小的操场,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和晨练的激昂口号。每当夕阳西下,富贝河畔的小学与中学见证了我儿时无拘无束的足迹。而学校上下课哨子声和铛铛的钟声,似乎仍在耳畔悠悠回响,那些美好的瞬间,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深刻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儿时记忆中深刻的另外一幕便是春节过后农历三月二十的游节场,又称游长泾。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于此,进行物资交换、购买农副产品、购置农具,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观赏皮影戏和购买广西的甘蔗是孩子们的最爱,据爷爷讲,还有一些孩子不宜观看,唯有大人才能欣赏的西洋景。
每次重返故乡,我都倍感亢奋与激昂,每每见到家人和亲友,老师和同学,目睹乡亲们熟稔的面容,那深沉的亲情与友谊,那温馨的场景令离乡漂泊的我倍受感动。在我心中,那深刻印记的“家乡主题”描绘了逐年变化的乡村风貌,宽敞美丽的村庄道路,遍布乡间的企业,居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欢乐和谐的美好景象。
每次重返故乡,我也总会漫步于明清古街道,回味那段童年时光。街道上弥漫着苏式月饼新鲜出炉的香气,那是内心深处的记忆。长泾月饼在江南民间被誉为贡品,流传着翁同龢两代帝师省亲时将其带入宫廷的故事。此外,菜市场一角仍保留着的我童年最喜爱的人间美食—豆腐花,我总会与兄弟一同品尝一碗。临别时,也不忘记带上几盒长泾月饼,与武汉的家人和同事共享这份美味。
每当漫步在长泾古老街道,两侧的各式老字号店铺林立,仿佛将人们带回了明清时代,各类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明清街巷的门牌坊始终弥漫着浓厚的古韵气息,静谧的灰色砖墙间或点缀着红漆大门,绿色格窗,典雅且古朴,粉墙黛瓦,红木栏杆,四季如一,充满生机。在那条老街之上,人们最能深切感受到“赏世间烟火,品明清风骨”的意境。
长泾镇,旧称“东舜城”,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融合了刚毅与柔美之特质,堪称江南吴文化的摇篮,这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经考证,文字记载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传说中的舜曾在此地居住,教化先民开展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从而奠定了长泾的古代文明基础。在梁武帝萧衍时期,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地修筑水利工程,命名为“梁武堰”,至今仍保留着遗迹。
长泾镇,一个人才辈出、景色秀丽、故事丰富、赞誉无数的地方,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一代代长泾人才,堪称群英荟萃。长泾古镇汇聚了众多名人故居,如上官云珠故居、张大烈故居、张丰胄纪念馆、张理刚纪念馆、廉珉轩图书馆等,每个故居都承载着其独特的历史故事。此外,中国近代物理化学的杰出代表、催化学与胶体化学的奠基人、"两弹一星"的元勋张大煜故居亦位于此。
杰出的诗人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江阴籍老一辈人士刘半农先生的名篇《教我如何不想她》抒发了漂泊游子的心声,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描绘了内心深处最纯真且热烈的乡愁之情。
母亲出生于1930年,如今已94岁高龄。尽管年事已高,身体渐弱,但她目前仍能基本自理。在她的一生中,历经世间沧桑,为养育我们兄弟四人,饱尝人间的艰辛。在我的记忆中,她总是温文尔雅,言谈举止轻声细语,从未见过她发脾气。她与父亲一生和睦相处,从未见过他们争吵。小时候,我曾见过父母的结婚照,那是一张黑白照片,上面略加了一抹彩色,显得尤为美丽,至今印象深刻。遗憾的是,这张珍贵的照片现已无从寻觅。
▲孙和平父亲孙培荣,母亲夏积娣
1955年秋季,母亲诞下了我。家中还有一位长我两岁的兄长孙平,我们俩从小就情深意笃,并一同毕业于河塘中学。他长期在军队服役与工作,现居澳大利亚墨尔本,与子女共度时光。母亲后续诞育了三名子女,他们的名字中都包含一个共同的字“平”,意寓着期盼孩子们能够顺利、平安地茁壮成长。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正值自然灾害困难时期。1958年出生的大弟因无力抚养,无奈送与他人。尽管在最近20年里,我们竭尽全力寻找,包括向全国基因库提交母亲和我的血样,但至今仍无果,尽管我不知道大弟弟的名字,但愿他在某个美丽的地方幸福地生活着。
父亲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木匠,曾接受过几年私塾教育。在我的记忆中,农闲时他长期在外打工,农忙回村务农。他沉默寡言,严肃而不苟言笑,喜欢喝点小酒,烟瘾却不小。他对待工作却极其专注,属于那种严谨透顶认真透顶的一类。父亲是土改时期的老党员,他长期担任生产队长,他秉持公正廉洁,积极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深受村民尊敬和爱戴。
记得无论是农户家的房屋建设、墙体横梁模具制作,还是各类家具打造,如家用柜子、箱子、床、八仙桌、条凳等,父亲总是精雕细刻。即便面临材料短缺的困境,他仍能巧妙应对,因地制宜,被左邻右乡誉为“百家师傅”。
后来公社成立建筑队后,父亲被派往无锡大众化工厂负责工地,是建筑队为数不多的5级技工之一。在城里工地上,他们住的是临时窝棚,我也曾几次寄居于窝棚之中,品味了风雨侵袭的滋味,深刻体会到农民工的艰辛。
在我就读大学的日子里,父亲总是送我至无锡火车站,每次送别并无特别的叮嘱,仅默默注视我远去。数十载的别离,使他渐渐习惯,然而我们均能感受到老人心中始终挂念着子女们的心思。
每次得知我与兄长将归家共度新春,他总是带上一个小凳子携同那条土狗“阿黄”(后来是另外一条“阿黄”,再后来是“金毛”)早早守在村口,有时甚至等候数小时,这份执着,直至他住进医院前。每每想到这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深感感动。毫不夸张地说,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如同山一般坚实,他为子女遮风挡雨,在极其困难的那个年代,用那双遍布老茧的双手,创造财富,养育我们兄弟四个。父亲的爱总是无声的,子女欲尽孝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息。
▲孙和平与哥哥孙平在长泾老街
父亲于2011年4月19日离世,至今已历时13年。在此过程中,母亲承受了最大的悲痛与打击,经小弟孙国洪近3年的悉心照料,方才逐渐恢复。在父亲离世前的近两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医院度过。而那时,我正担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公务繁忙,事务繁杂,很少能抽空回家陪伴他。每每想起自离家到外地求学以及工作后鲜少回家探望长辈,每每想起未能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守候在他身边尽孝,内心便充满着愧疚与悲伤。
怀念那些父亲的木工工具,各类大小不一的刨子、锯子、凿子、墨盒等,都被他保养得干净整洁。记忆中,在读小学三年级时,父亲给我们兄弟出了一道题目,关于建造房子屋顶时,如何计算斜梁的长度。当时我们未能给出答案,直到后来上了中学,才明白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勾股定理应用。
关于家乡的回忆,总是充满着美好。尽管身在异乡,家乡的点滴变化仍紧紧牵动着游子的心。每当获悉长泾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国家3A级旅游景点、中国最美村镇等各种荣誉称号时,我内心总是充满喜悦,为家乡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家乡的繁荣发展,得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父老乡亲们的辛勤付出。
在历经沧桑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归根结底是一个过程。若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值得留恋,那便是家乡美丽的风景,以及对家乡土地的深情厚谊,还有陪伴我成长的那份真挚的亲情、乡情、老师情和同学情。
我谨祝愿各位乡亲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愿长泾镇成为一个充满美好景象的乐园,四季花香弥漫,处处皆是美景,文化底蕴深厚,品牌声誉远扬,产业高端发达,人才汇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